1 / 95
文档名称:

中基层管理者职业化培训.ppt

格式:ppt   大小:3,798KB   页数:9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基层管理者职业化培训.ppt

上传人:rdwiirh 2018/4/29 文件大小:3.7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基层管理者职业化培训.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国建筑低碳化发展概述
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它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了越来越直接而现实的威胁。面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为构建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一定共识。相继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日内瓦宣言》、《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等法律或协议。与此同时,在低碳经济方面也展开了大量探索与实践。部分国家还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争夺未来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契机,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作为促进社会就业的着力点,而似乎异常积极主动。作为非附近Ⅰ国家以及世界上的头号碳排放大国,中国在面临着越来越高的碳减排压力的同时,也在积极履行自己作为国际社会正义与负责任大国的责任。国际方面,主动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了本国的强度减排目标---到 2020 年要在 2005 年的基础上,单位 GDPCO2排放下降 40%-45%。在实践中,把节能减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考核指标中,纳入经济社会重要发展规划中,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部署写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尤其是党的十八报告专题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低碳经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地位。种种证据表明,中国既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发展中国家最巨大的减排贡献,也希望借此契机,实现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去,国内外经济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主要围绕着我国能否完成政府提出的强度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该作何种策略选择以及具体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效应,等等。例如,王锋等(2010)对中国经济发展中 CO2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作了实证研究。研究指出,在现阶段的发展模式中,减排与经济发展确实存在冲突,而降低生产部门的能源强度是实现 CO2减排的关键;林伯强等(2010)结合中国城市化的特定阶段,提出我国低碳转型战略的选择应该是节能(降低能源强度)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为辅;林伯强等(2011)对我国在保障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减排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在确认政府目标可及性的同时,提出提高能源效率为减排主要途径以及节能为主、优化能源结构为辅的经济转型战略。袁富华(2010)对我国在低碳经济约束下,未来经济增长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促进技术进步与结构转型的建议。姚昕(2010)就最优碳税征收路径进行了研究,并测算其宏观影响;陈诗一(2011)就碳税对不同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等等。可以说,低碳经济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一个热点。但是,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低碳经济的研究仍然停留于碳减排与宏观经济增长、碳减排与工业经济等方面。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目前理论界的研究更加关注于工业经济,似乎存在着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发展低碳工业的误区。鲜有学者从建筑、交通的角度给以研究。实际上,从产业上看,我国碳排量存在三大,即工业、建筑、交通。其中,建筑又是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碳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建筑用商业能源越来越多,所产生的碳排量占全社会碳排量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成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一大威胁。而通过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进一步剖析,可以发现建筑运行又是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量大户,研究发现高达 75% 以上,并且相对全生命周期而言,存在着减碳潜力大、成本低的优势。因此,成为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的关键领域。
2 文献综述
低碳建筑的评价指标研究
对建筑碳排放的评价,要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即在满足人人享有基本人文需求的前提下,限制奢侈性和浪费性排放,以达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目标。所以,不能使用单位 GDP 碳排放来评价,而要用强度指标和建筑用能设备能源消耗的碳排放两个指标。对于前者,需要把握土地利用和能源利用两个碳源,并且应该包含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碳排放量、建筑使用者平均占有的建筑面积、相对供热供冷度日数等三个要素。对于后者,需要分别从能源供应以及建筑用能设备两方面展开,而这是一个投入隐含碳、间接碳和直接碳,产出避免碳排放量效率的投入产出过程(龙惟定等,2010)。尽管该研究能够为低碳建筑的评价指标构建提供开创性的启发价值,但是依然缺乏定量基础。此后,学者们在权重方面作了具体研究。例如,蔡筱霜(2011)以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前预测评价、后统计评价、碳交易额比例、低碳管理、用户低碳意识五大类指标的双 LCA(全生命周期低碳评价)体系。该体系鼓励碳交易、鼓励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用户低碳意识也成为该指标的一大亮点,低碳建筑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低碳意识,只有树立低碳意识才能指导低碳行为。但是作为一种评价体系,指标难以量化导致可操作性弱。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