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第十三期.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十三期.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5/5/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十三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部刊物
注意保存
第十三期
(总第256期)
云南省农科院办公室 2008年3月17日
2008年3月13日至14日,我院召开了2008年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科研管理处、甘蔗所、粮作所、热区所、生物所、蚕蜂所、柠檬所等7个部门和单位分别从组织策划重大集成项目、构建现代科研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区域经济、联合企业共建研究所等角度进行了典型工作经验交流。现陆续摘要刊出,供学****br/>甘蔗所:
新时期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建设探索
新定位:云南省级甘蔗产业科研机构。工作职责:根据甘蔗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积极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重点解决云南和西南三省区甘蔗产业发展中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一、甘蔗所发展机遇
(一)具备了良好的科技资源优势: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内陆型甘蔗杂交基地、国家甘蔗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等,拥有完善的甘蔗科研设施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仪器。
(二)国家新一轮《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实施,滇西南作为一个完整产业带(18县)进入。
(三)甘蔗产业已列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列,将组建甘蔗科技创新国家基地和功能重点实验室、相应试验站。
二、新时期甘蔗所科技发展战略探索
(一)利用国家甘蔗种质资源保育研究基地和国家内陆杂交基地之优势,推进“国家新型甘蔗种质创新及杂交亲本育种体系”,形成我国的新型甘蔗杂交育种材料(提供)基地。经过所站一体化管理,2007年,完成甘蔗育种杂交花穗近600个,向全国提供300余个,占全国30%以上,“十一五”争取占60%以上。
(二)利用云南甘蔗杂交亲本之优势、结合区位之优势,在亚热带湿润典型蔗区(占中国蔗区面积的60%)滇西-瑞丽、亚热带半湿润半干燥区典型蔗区(占中国蔗区面积的40%)滇南-开远,建立形成大规模化的甘蔗杂交育种基地,并与企业合作建立良种产业化基地。目前,甘蔗所育种规模已居国内前列,年育种组合达400余个,2008年将达500余个。
(三)建立西南三省甘蔗科技支撑体系。云南蔗区与四川蔗区(川南)、贵州蔗区(黔东南、黔西南)山水相连,其中川南蔗区30万亩,分布于云南、四川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与云南甘蔗所仅距350公里;贵州蔗区分布于黔东(西)地区,与云南甘蔗所相距仅300公里。云南省甘蔗研究所将打造西南三省甘蔗科技服务圈,做好区域性甘蔗产业科技支撑工作。2008年2月,甘蔗科技服务圈计划已报农业部,已在四川、贵州布置了品种区试,川、黔两省甘蔗研讨培训会已在筹备中。
(四)根据形势发展,与省内外科研所联合,拓展科研的广度、深度,拉通产业链,农工、农理结合,开展蔗糖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云南省轻工所为核心,以福建农业大学甘蔗综合所、中国农科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南开大学
为技术依托,组建“云南蔗糖、蔗能产业工程研发中心”。联合全国相关单位申报的“甘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省部会商计划已报科技部。
(五)拓展国际合作展深度广度。依托云南丰富珍贵的甘蔗种质资源优势、世界特有的复合生态蔗区优势,形成我国和国际甘蔗资源研究和甘蔗科研基地。中澳、中法、中美合作已奠定了基础。牵头组建大湄公河次区域区发展中国家(缅、老、越、菲、泰等)的甘蔗科研协作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