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  二年级  上册  第56页例5。
教材简析: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之一”。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一个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同时,教材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编排在4的乘法口诀之后,意在让学生通过计算形如4×3+4的题目,看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通过生动的教学情景图引导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并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尝试用多种方法解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针对本课的知识内容,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本课中,可提供生动的素材,联系学生能理解、感兴趣的与生活贴近的情境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增强学生学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选择好的练习形式,可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本节课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如对口令、数学游戏等都是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虽为学生第一次接触,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完全可以达到教学要求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记忆乘法口诀。
2、学会列乘加、乘减算式,会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用“乘加、乘减”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1、情景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
2、搭建台阶,使学生展开合理、有效的思考,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突出重点。
          3、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相结合,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突破难点。
         4、结合练习,巩固新知;联系生活,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演示:
小熊种了4棵玉米,每棵都结了好多玉米棒。小熊数来数去怎么也数不清。小朋友,你能帮小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玉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算式列在黑板上。
3、小结:要算一共有多少个玉米,小朋友们列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算式,可见只要我们肯动脑思考,就能找到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4、过渡语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出示课题:乘加、乘减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电脑演示: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高兴兴地走了。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呢?小朋友,你愿意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
2、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1)请每个小朋友仔细观察情景图,先自己想想可以怎么列式。
(2)自己写好后,再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3、全班合作交流。
(1)你们小组都列出了哪些算式?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小组汇报各种方法,教师进行板书。
12-1=11        3+3+3+2=11          3×3+2=11   4×3-1=11    ……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点题。
(1)比一比:有乘有加,有乘有减的方法要简单。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乘加、乘减。
5、小结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与算法:
(1)乘加(乘减)表示几个几再加几(或减几)。
(2)在进行乘加、乘减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6、做一做。
(1)教材第56页看图写等式(桃子图)。
(2)计算。
3×4+3= 4×2+1= 4×4-4= 3×5-1=
三、巩固训练,解决问题。
1、再次出现变化的小熊摘玉米图,提问:现在还剩几个玉米?
(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2、情境题2:出示小朋友在沙滩晒太阳图,提问:一共有几小朋友? (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3、情境题3:出示小玩具图,一共有多少个?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探索多种解题方法。)
4、情境题:出示2、1班参加学校读书活动图,提问:一共有多少人?
(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