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亲近品德与社会.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亲近品德与社会.doc

上传人:drp539603 2018/4/30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亲近品德与社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亲近品德与社会,陶冶品格与情怀
汕头市澄海实验小学陈慎瑜
翻开《品德与社会》课本,犹如走进一幅美丽的长卷。内容精当、多样,语言精炼、优美,图片精美、丰富,再现了许多常见的社会现象,展示了精彩动人的历史风貌。由于学校工作需要,笔者弃“语”就“品”,执教《品德与社会》学科已有一载。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人员,先前对品德学科稍有涉猎,知悉《品德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课相衔接的一门课程。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今番亲执教鞭,与《品德与社会》教材亲密接触,亲品个中情味,更是感觉亲切,感受日深。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句话既给课程定位,也给课程定性,表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人文性,同时,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之下还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在“课程内容”部分,内容标准的每一条,几乎都包含了课程分目标的三个方面。如“我在成长”部分第8条“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其中,安全常识和安全意识是“知识”目标;自护自救是“能力”目标;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还表现为,课程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包含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比如五年级上册安排的学习内容有“解开心中千千结”“法律在我身边”“不屈的民族”“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下册又有“科技改变世界”“信息与传媒”“红红的中国结”“祖国迈开新步伐”等内容的学习。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使得本课程几乎成了迷眼乱花。执教者思想认识到位,能够接受“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的教学建议,但大多数感叹未能欣赏一众春花,更对引导学生领略娇艳感到力不从心。
带着疑惑,再度研读《课程标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这一基本理念使笔者眼前一亮,顿感豁然开朗。本课程作为新的德育课程,应追求有效的品德教育,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基础性的东西才能实现有效性,课程的基础性正是区别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特性之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总目标的阐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还处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和奠基阶段。在各个分目标的陈述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初步了解”、“简单了解”、“初步具有”、“初步掌握”、“初步形成”、“学习”等等。由此可见,刚没马蹄的“浅草”才是本课程学习的最好境界。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是初步的社会生活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在具体内容的实施上,不求全面,不求系统,而是根据学生探究社会生活的主题需要,选学有关的知识,培养必要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