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读后感: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南宋朱熹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成了《四书》。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传承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五经里面篇幅最短的一书,但却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为人道理。它主要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提出三条至善纲领后,文章用朗朗上口的句子一步步的揭示做学问的次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树立目标,坚定信念,不骄不躁,定下心来,认真全身心的投入和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思虑周详,就能有所收获。字字皆经典,如若能依照这样的次序,那学习、工作必然是步步为营,有条不紊,而且踏实的作风也肯定会有所收获。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学习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浮躁,这是因为没能做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没有做到静,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自然收获也就甚少。学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读《大学》感触比较深的还有它总结的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即:“修身、齐家、治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我觉得这里所讲的“修身”一方面指“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其次,也指的是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明百姓,人人都要一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修身”之后的齐家、治天下类似于人生的规划,它们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 “修身、齐家、治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