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教在行 孝在顺.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在行 孝在顺.doc

上传人:ayst8776 2015/5/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在行 孝在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在行孝在顺
辛明路
翻开以前写父母的文章,觉得那时候并没有真正懂得父母心。随着父母年事越来越高,其感恩之情也越来越重,真怕有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
教在于行
上学前一年的一天,父亲答应了我好长时间的要求,带我去出海。风推帆,帆推船,经过3个多小时的航行,我们赶到了渔场。四面汪洋,不见陆地,只能偶见同来的捕鱼船。那种既空寂空灵又多姿多彩的特殊感觉,我至今难忘。
捕捞使用的是圆网,撒下网后就要拉绠收网。两次撒网收网以后,原来平静的海面开始涌起波皱。船长马旦臣哥说:“不好,外洋起风暴了,快走!”这种情况,如果风暴向别的方向移动,对我们来说问题倒也不大,但这次却偏偏是追着我们来了,且回返不过半程的时候,就被追上了。船长急令把帆降下来,做好了与风浪搏斗的一切准备。他们找来了一条绳子,一头系在我的腰上,另一头固定在船舷上,算是上了安全带。层起的巨浪,一会儿把船举到浪峰之巅,一会儿又抛进了浪谷之底。船长操舵,竭力使船身与浪线保持着“十”字形,因为一旦进入了平行状态,船最容易被大浪掀翻。船员在船舱里用潮瓢清除飞喷进来的海水。一个大浪袭来,在我们不远处的一条船沉没了。这种情况下,想逆风逆浪回返救人是不可能的。有一阵子,父亲在忙乱之中丢下清水工具,前来紧紧地抱着我,我感觉到他的心在剧烈跳动。船长倒是很冷静,拿我给船员们打气:“我们船上有孩子,这孩子虎头虎脑的有福相,我们能沾上他的光,会安全上岸的!”后来我们终于脱险了,船停靠到了距家10多公里的另一座渔码头上。那时的天气预报滞后,渔用工具落后,渔民们常说:“打鱼是拿命赌生活”,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是公社供销社的主任。前几天父亲从姑姑家回来,在路上捡到一匹布,找不到失主,就送到了水头村供销点里,托人家帮助查找。那年代,每年每人国家只发3尺3寸布票。如果找不到那匹布,丢布的人可就惨了。布是一位供销社职工丢的,他的领导是特意来致谢的。来时带了一些玩具,其中有一只黄褐花纹相间的小老虎,我与弟弟都看好了,便争了起来。父亲火了,狠狠地训斥我。“大的必须迁就小的,强的必须帮扶弱的”,这句话,我就是那个时候记住的。
“四清运动”时,父亲被推举为村贫协主席。“文化大革命”前期,村里的党政班子全瘫痪了,只留下了贫协主席主事。父亲不识字,到上面开会不会记录,回村传达不会读文件,就反复要求辞去了职务。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让孩子多读书。后来,我们兄弟姊妹相继入学,都能认真学习,努力圆父亲的读书梦。渔村的孩子在土炕上做作业,只要父亲在家,用于写作业的小炕桌,他都会提前为我们摆好。有个星期天我去赶海,脚不慎被蛎子壳划了一条口子,不能走路。父亲跟船长请了几天假,准备在家接送我上学。第二天老师知道了这事,安排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接送我。还有一年,父亲到离我们家几百里远的地方去捕鲭鱼,3个月后回家的那天,母亲包饺子庆贺。那时我宿校读书,父亲端着饺子吃不下,硬是要往返20公里路,送一些给我。母亲考虑他在海上颠簸太累,不让去,他
不听。到了学校,见到我只不愠不火地说:“你妈叫我来送饭,好点把书念着,别老让她挂念。”说完,看了我一会儿,扭头就走了。
开始主持一个部门工作的那年,父亲过生日,我和妻子领着孩子早早就赶回了家。中午吃饭时,三弟在父亲面前显摆,说大哥拿的酒如何名贵,拿的烟如何值钱,父亲的脸色马上就不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