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烟雨阁楹联选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书名:烟雨阁楹联选集
作者: 白雉山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
:7-5354-2638-7/
白雉山与楹联( 代序)
吴丈蜀
对联, 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学形式, 因它多被附贴或刻
挂于楹柱上, 故亦称楹联。它同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
式一样, 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民族瑰宝。它脱胎于先秦诗文
和唐诗中的对句, 如从传说中的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春
联“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算起, 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
史了。
对联长短不拘, 句式不定, 比起格律诗词的写作有较大
的自由。且内容广泛, 或描绘山川胜迹, 或纪念酬赠, 或哀
挽喜庆, 或言志抒怀, 或嬉笑怒骂, 无所不及; 又由于雅俗
共赏, 紧贴生活, 是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但对联又决非两行文字的随意排列, 在写作时除应注意平
仄、对仗、虚实、逻辑层次等外, 还应切合有关的人、事、
地、时等, 要做到用典恰当、富于文采, 即古人刘勰在《文
心雕龙· 丽辞》和刘知几在《史通· 叙事篇》所说的, 要“句
句相衔”, “字字相俪”, “编字不只, 捶句皆双, 修短取均,
奇偶相配”。因此, 写作对联不但要受到严格的“联律”要
求, 还要受到作者才、学、识及古汉语、古典文学知识和生
活阅历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 故要写好一副对联实
非易事。近年来我读过白雉山的一些楹联作品, 他在继承传
· 1 ·
统和创新方面, 都有令人欣慰的建树。
由于白雉山少年时代在古汉语特别是格律诗词方面打下
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后又在几十年的生活历程中, 无论道路
如何坎坷, 他均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刻苦自学, 笔耕不
辍, 故在创作上喜有收获。除散见于各地报刊的散文、杂
文、论文、报告文学及诗词楹联等数以千计外, 在落实政策
后的 10 余年中, 还公开出版了 10 余部专著计 300 余万字,
有的还荣获了全国图书“金钥匙”奖。格律诗词和楹联尤为
白雉山的强项, 他的楹联作品除多次获海内外大奖外, 还被
武汉黄鹤楼、楚天台, 襄樊隆中、米公祠、仲宣楼, 云梦大
成殿, 汉川仙女山, 黄州赤壁, 鄂州西山武昌楼, 陕西华
山, 成都望江楼、浙江郑虔纪念馆, 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
馆, 齐齐哈尔明月岛, 河南翰园碑林, 合肥包公祠碑林等全
国名胜古迹刻板勒碑多达数十处。
无论是长联短联, 无论是寿联、挽联、题赠联和名胜
联, 白雉山都写得得心应手, 贴切自然, 饶有新意, 富于文
采。如赠张胜先的嵌名联: “胜友何其多也, 先生不亦乐
乎?”寥寥十字, 亦庄亦谐, 流畅自然, 不露嵌字痕迹。又
如题隆中三顾堂联:“使先帝不三顾茅庐, 笑布衣贱当似我;
若后主可终承社稷, 想巴蜀乐亦如人。”暗中用典, 天然浑
成。而题汉口首家服装厂联: “首创名牌, 风靡江汉; 家传
妙艺, 云想衣裳。”更兼具以上二联的特色, 被评为征联大
奖。至于其题昆明大观楼联, 则又是一番情趣: “大观楼因
联传, 黄鹤楼因诗传, 滕王、岳阳因文传, 问滇海于兹, 联
诗文谁当屈指? 孙髯翁以气胜, 崔颢翁以才胜, 子安、仲淹
以情胜, 笑楚狂似我, 气才情未敢折腰!”这副对联写得颇
· 2 ·
有气势才情, 虽难免有文人的“狂”态, 但也可看出作者在
楹联领域的傲视和自负了。
孙髯翁的大观楼联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气势磅礴,
文采斐然, 有口皆碑。但这是指艺术性的上乘而言。而在字
数上全联仅 180 字, 比其字数多而“长”者却大有联在。长
联确不易写, 除平仄、对仗、重字等要求严格外, 在立意、
文采、用典、逻辑层次上也应具功力, 不仅必须有熟练的写
作技巧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还要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一
般作者是望而生畏不敢轻易动笔的。就以孙髯翁的“古今第
一长联”而论, 尚有“心”字犯重的白璧微瑕, 著名的岳阳
楼窦的百字长联更有“陵”、“子”、“来”三字犯重的毛
病。白雉山写了不少二三百字以上的长联, 如题黄鹤楼、楚
天台和武昌楼等的长联, 都写得各有特色, 将荆楚古往今来
的江山胜迹、人文典故、重大事件、风土人情等如数家珍地
展现出来, 不枝不蔓, 层次分明, 逻辑严谨, 且具文采。故
前者在全国名胜楹联应征中, 荣获了一等奖。他的楹联作品
被百余种选集和大型辞典收录, 受到了海内专家和读者的好
评和喜爱。
白雉山虽年过花甲并已离休, 但在繁忙的社会活动中仍
笔耕不辍, 我们祝愿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吴丈蜀先生系湖北省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