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中国书法之书体.ppt

格式:ppt   大小:8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书法之书体.ppt

上传人:zxwziyou8 2018/5/2 文件大小:8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书法之书体.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书体
六书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汉字的构造规则
篆书一词始见于西汉末年,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泛指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小篆特指秦代李斯等人创立的篆书。
篆书的变体有鸟虫书、科斗书等。
铸刻在金属器皿上的篆书叫金文或钟鼎文,刻划在符节上的叫刻符,摹写在玺印上的叫摹印,写在封签匾额上的叫署书,兵器上的叫殳书。商周之际的甲骨文通常也归为篆书。
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体系化的书法形式,书法界又叫篆体,简称篆。
篆书
隶书,又名佐书、左书、史书、隶体。
萌芽于战国,创立于秦代,盛行于西汉,定型于东汉。后人称秦代至西汉沿用的隶书叫秦隶,东汉隶书叫汉隶,汉末隶书叫八分。
隶书在构造上完全打破了汉字原始的象形化方法,根据书写的方便而分化字符、臆造偏旁。隶书这种打破传统的造字法,在文字学上叫做隶变,为楷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隶书
魏碑指自三国曹魏至隋代的石刻楷书。它是八分书体向正楷演变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魏碑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简称楷。笔画和结构工整的叫正楷,介于正楷和行书之间的叫行楷。楷书脱胎于八分,减省八分的波磔而成。六朝至隋唐时期,隶、楷混称。王羲之的楷书都被称为隶书。史载楷书源于东汉蔡邕八分,创始于三国钟繇,成熟于东晋王羲之。
楷书
草书源于起稿,别名稿书,简称草。广义的草书指字迹潦草的书法,不论字体和时代;狭义指汉代以后出现的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西汉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演变为章草;晋代分化定型为今草;唐代发展为狂草。
草书
行书又名行押书。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书写便捷连贯,如行云流水,笔势绝少间断,是使用广泛的手写书体。行书的形成和演变同楷书有直接的关系。结体近于楷书的行书叫行楷,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
主要艺术特征:用笔卷曲飞动,点画丝丝入白,体态婉转逶迤,一似游雾崩云。
当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在《中国书法的来龙去脉》一文中毫不感叹地说:“究竟‘飞白书’是怎么样的形式,古人既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世又没有字迹可考,只能阙疑。至于在书体宗法上讲,‘飞白’连闰统也够不上,只能当它附庸罢了。”
***的“飞白”还是有的,但大多为唐宋帝王御制的题额,如唐太宗的《晋祠铭》、《汜水纪功颂》,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等,均可使我们打开眼界。而1971年冬出土,收藏在我国昭陵博物馆的初唐《尉迟敬德墓志》志盖“飞白”,更为今日考察这种书体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物佐证。
飞白
唐张怀瓘《书断》卷上“飞白创法于八分,穷微于小篆。”明确指出了“飞白”与篆隶的嫡亲血缘关系。张氏又引晋王隐、王愔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复引南齐第一书法家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我们再参考一下宋黄伯思的《东观余论·论飞白法》:“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飞白”是魏、晋“楷”体之别体,导源于汉隶、小篆;
“飞白”用笔类似后来书家之枯笔书,所异者,枯笔偶见露白以示筋骨,而“飞白”则存心丝丝夹白以显轻盈之体;
“飞白”华艳飘荡,富于装饰宫廷的美学价值,魏晋时普遍用之于题署宫阙;
“飞白”字体颇巨,用笔必毫,为免呆滞笨拙,方才“轻微不满”、“丝丝露白”
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