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5/3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都江堰与成都二江|第1
...
提要:都江堰是项系统工程,渠首枢纽与成都二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江营造了西蜀大地的农业文明,也营造了古蜀之都的城市文明。成都的城市水利经历了古代辉煌和近代困扰的沧桑巨变,当代的成都人以综合治理府河南河的巨大成就,揭开了重振城市水利的新篇章。
关键词:都江堰成都二江府南二河城市水利
公元前256年,都江堰奇迹般的在岷江出山口建成。这座赢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无坝引水工程,不断延伸,不断扩展,与时俱进,长盛不衰,已走过2260年的历程。
西汉司马迁《史记》记曰:“蜀首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曰:“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捡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两段记载都把“成都二江”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都江堰是一项系统工程,渠首枢纽与“成都二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没有渠首枢纽,都江堰怎能化害为利;没有“成都二江”都江堰怎能滋润天府。
“成都二江”是指哪两条江呢?司马迁没有点明,常璩则明确指出是郫江和捡江,南北朝任豫《益州记》称:“二江者,郫江流江也。”学术界对“成都二江”的诠释,尚有争议,见仁见智。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流江(捡江)即流经成都的南河,其上游为走马河;郫江即流经成都的府河,其上游河段,有的学者认为是柏条河,有的学者认为是走马河分支油子河。也就是说,成都二江即府南二河。
“二江”又是怎样流经成都的?历史上是二江并流,“双过郡下”,除了《华阳国志》的记载外,还有诗赋为证,西汉杨雄《蜀都赋》:“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西晋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唐李白《登锦城散花楼》:“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唐岑参《登张仪楼》:“楼南两江水,千古长不改。”
“二江”还分出两条规模较小的河,横贯市区穿城而流。一条名解玉溪,系唐德宗贞元元年(785)节度使韦皋所开,自城西北角引郫江水入城,经大慈寺流至城东又汇入郫江。另一条名金河,一名禁河,一名金水河,系唐宣宗大中七年至十三年(853—859)节度使白敏中所开,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摩诃池接解玉溪,至城东汇入油子河(即府河)。金河入城后派别为
“二渠四脉”及许多小沟,交织成网,支纬城中。
清乾隆李元《蜀水经》称:“都江亦名走马河”,“又东分支为洗脚河(即犀角河),洗脚河东北经郫县城南,又东经犀浦县故城,又东为金水河,入成都县城,汇为摩诃池,又东酾为解玉溪,又东穿华阳县城而出,入油子河。”《华阳县志》则记为:“清水河自郫县两河口与磨底河平分走马河水”,“金水河分自成都县属之磨底河,流约九里,至省城西通惠门,穿铁窗而入,经少城三桥、锦江桥,至青石桥而入县境,复经一洞桥、太平桥、余庆桥、卧龙桥、拱背桥、铁板桥洞、东门铁窗而出,入油子河。”上述二段引文中的洗脚河与磨底河应为同一条河,铁窗应为穿城墙时设置的栅栏。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节度使高骈,为防御南诏入侵,修筑罗城,建縻枣堰,废府河九里堤以下南流河段,改为绕城北、城东而流,至合江亭与南河相汇。清嘉庆本《四川通志》引《旧志》称:“自高骈筑罗城,堰縻枣,分江水为二道,环城东而出,唯余一脉,自城西北铁窗潜流入城。”文中“唯余一脉”系指金河,而解玉溪因府河改道北流,水源被截断,成为无源之流,只有排水功能,逐渐荒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