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中药合理用药宣教手册.doc

格式:doc   大小:80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药合理用药宣教手册.doc

上传人:aideliliang128 2018/5/3 文件大小:8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药合理用药宣教手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目录
中药煎煮常识…………………………………………………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用药禁忌…………………………………………………
中药使用的误区………………………………………………
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
正确服用中成药………………………………………………
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
服用含雄黄中成药的注意事项………………………………
服用乌头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服药注意事项…………………………………………
幼儿服药注意事项……………………………………………
孕妇服药的注意事项…………………………………………
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山豆根和北豆根的区别及合理应用…………………………
日常用药需注意………………………………………………
服用阿胶有讲究………………………………………………
如何泡制药酒…………………………………………………
中药煎煮常识
一、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以砂锅、不锈钢锅、玻璃、搪瓷器皿为主,忌用铁锅、铝锅、铜锅。
二、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厘米,浸泡30-60分钟为宜。
三、煎煮方法:每剂煎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的药物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淹没过药面即可,火候同第一煎。煎煮时最好加盖。
四、煎药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15-25分钟,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5-15分钟,滋补类及质地坚硬的药物40-60分钟。
五、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具体决定。***服用,每次以250~300毫升为宜,一剂若煎2次,总量即500~600毫升;若煎3次,总量即750~900毫升。儿童酌减。
六、服用时间:将两次煎煮的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
七、特殊药物的煎煮:
1、先煎即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物同煎。包括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磁石等;需久煎去毒的药物,如附子。
2、后下待药物快煎成时再投入煎煮数分钟。如薄荷、大黄、白豆蔻等。
3、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药物宜包煎,如蒲黄、葶苈子、车前子等;含绒毛类药物如旋复花宜包煎。
4、另煎贵重类药物如人参、西洋参宜单独煎汤兑入其它药汁服用。
5、烊化即溶化。阿胶、鹿角胶等药物宜先烊化,在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一些入水即化的药物如芒硝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冲服。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一、服用时间:
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及驱虫药均宜清晨空腹服。
饭前服:多数药特别是补虚药和治疗肠胃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
饭后服:消食健胃药或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睡前服:一般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涩精止遗药和缓下剂也宜在睡前服。
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用。
二、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
中药用药禁忌
一、服药食忌: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的食物。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药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二、妊娠用药禁忌:
1、禁用药:多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雄黄、马钱子、川乌、草乌、三棱、莪术等。
2、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等。如牛膝、川芎、桃仁、红花、大黄、芒硝、肉桂、附子、牡丹皮等。
中药使用的误区
很多人对中药认识不足,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存在以下误区:
1、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大多来自天然动植物,药性温和,很少发生毒副作用。但因此认为中药完全没有毒副反应食错误的,如果长时间、大量服用同一种药物,也会有不良反应。
2、药性慢不能用于急救其实中药是可以用来急救的。方剂中的“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都是古人抢救危重病人的真方。只要辩证准确,用药得当,中药同样可以用来急救。
3、夏季不宜服汤药有人认为中药汤剂在夏季煎煮不便,从而觉得夏季不宜服汤药。其实从疗效上讲,夏季是可以服用中药的。古人就总结出许多适合夏季服用的汤药,如“藿香正气散”“黄连解毒汤”等。
4、盲目使用补益药补益类中药在气血阴阳的滋补方向上也有偏向,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若不经过医师诊断就长期盲目用药,不但没有滋补作用,还会引发许多症状。因此在使用滋补类中药时一定要根据病情,据证用药,辨证滋补,方可达到预期效果。
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
在服用汤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