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每周一条名言警句或一首诗词
第一季度学习主题为“修身养性”,共学习名言警句或诗词12条(首),请各单位(部门)按照以下内容,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
一、名言警句
1、礼之用,和为贵
【出处】《论语·学而》
【释义】礼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使人和谐共处。
【解析】人难免自私,人与人之间难免有冲突,如果人人自私无礼,社会自然永无宁日。礼的作用是调节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人的文明性,减弱竞争的残酷激烈,提高社会的温情与和谐度。有时,一声“对不起”,便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句“不要紧”,便能给人送去一阵温暖的春风。但过于讲求和气,凡事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就算自己是对的,也不敢争,生怕得罪了别人。这就是“知和而和”,为了和气而和气。在自我和他人的天平上,这类人过于偏重于他人,是矫枉过正了。礼的作用,是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以礼节之”要适度,既不能目中无人,也不要懦弱卑下,而应该不卑不亢。
2、不学礼,无以立
【出处】《论语·季氏》
【释义】不懂得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解析】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基本的礼仪是不行的。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切记这一点,更要做到有的放矢,展现自己好的礼仪风貌。
3、言忠行,行笃敬
【出处】《论语·卫灵公》
【释义】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
【解析】说话要忠诚,做事要尽责,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更是在社会打拼的基本准则。不管在哪里工作,一个人能做到“说话忠诚,行事敬笃”会更受大家欢迎。
虽然你有一技之长,你对社会有用,社会重用你,但如果你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缺乏最起码的诚信,那么别人宁可选用比你能力差的人,也不会选用你。因为提高一个人的技能要比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容易得多。所以,如果你既有一技之长,又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你就会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
【出处】《论语·学而》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为人家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实守信?
老师教我的东西,有没有反复练习直到掌握呢?”
【解析】原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释义】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解析】这句话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全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
【释义】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
【解析】三国时候,刘备为夺回荆州及报关羽被杀之仇,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在夷陵这个地方,被东吴打得大败,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刘备退到了永安(今四川奉节)驻扎下来。不久,刘备就病倒了,并很快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病危,于是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对他说:
“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庸,如果他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无能,你可自取之!”诸葛亮流着泪说:“陛下这样信任我,我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幼主,我愿以死效忠贞之节。”刘备又遗命刘禅:“你要像侍奉父亲那样与丞相相处。”并且在遗书中告诫刘禅:只要是“恶”, 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刘备死后,诸葛亮便肩负起治理国家和复兴汉室的重担,尽心竭力,直到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
【释义】做人做事一辈子总要小心、谨慎,就好像是站在悬崖的边缘一样,就好像是踩在薄薄的冰层上面一样。
【解析】原文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中曾子也引用了这句话:曾子有疾,召门人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出处】《论语·颜渊》
【释义】君子只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
【解析】孔子所说的“成人之美”即成全他人的好事,这种成全不仅包含与人为善,尽可能向他人提供方便,还包含要想法设法地去帮助他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甚至要有一种“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成人之美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君子风范。它需要有宽阔的胸襟和与人为善的心态。对于别人遇到的好事,要极力给予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