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预设乎?生成乎?.doc.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预设乎?生成乎?.doc.doc

上传人:spc 2015/5/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预设乎?生成乎?.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预设乎?生成乎?
——有感于《厘米的认识》
今天在学习了吴正宪老师所讲的“常见的量”相关要求极其策略之后,细细品味“依托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不禁回想起自己执教《厘米的认识》那一课的一幕幕场景……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可在认识厘米,测量物体长度时,发生了令人深思的一幕:
那天早上,我胸有成竹地踏进二(4)教室去上孩子们特喜欢的测量长度一课。在测量环节,没有按过去老师教,孩子学的老思路去做,而是从估计线段长度入手,老师问:大家估计的准不准呢,请你拿出尺子来试着量一量。测量完后,找同学边演示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通过孩子演示,总结出测量的方法。再通过判断练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再让孩子做测量线段的练习进行巩固,把较难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放在了最后小组成员共同来完成。课堂实录如下:
师: 有多长?怎么估计?
生: 5厘米、4厘米、6厘米……
师:那我想知道这条线段有多长,怎么办?
生:尺量(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到底怎么量呢?
生:对齐、放直……(当我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议论纷纷)
师:那好,同桌合作,动手去量量,想想测量过程中,需注意些什么?
生:开始分组动手测量……
师:现在哪一对同桌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1:我们组测量时,先把头和尺上的“0”对齐,然后看看对牢5,就是5厘米
生2:我们有补充,那如果尺这样放斜了就错了,所以我们认为尺子还要和线段叠在一起
生3:还要把尺拉直
生4:一头和“0”对齐,对直了,就可以知道是5厘米了
师:(跟着生4的介绍再演示了一遍,并板书:一“0”对齐;二尺放直;三看刻度)你们会了吗?
生:会(并蠢蠢欲动地想再测量)
师:请你判断这些小朋友测量方法正确吗?

生纷纷举手,加以判断……
生:量铅笔的长度是错误的。(当呈现最后一张幻灯片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为什么?
生:它没有和“0”对齐呀
师:一定要把一头和“0”对齐吗?
生1:是的
生2:是的
师:真的?
生:(还是异口同声地说)是的
师:那我现在想知道这支铅笔又多长,却只有这把断尺,那该怎么办呢?
生:一片茫然
过了好一会,才有一个很小的声音:好像对的。
这时下课铃响了,让孩子带着“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把一头和“0”对齐吗?”下课。
紧接着第二节课,我适当调整了学习素材,孩子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有些组只拿到了断尺,在测量过程中,孩子们自然感受了“测量物体并不一定要和‘0’对齐”,在后续的判断是否测量方法正确时,孩子们的思路就更清晰了。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从前后两堂课预设中细微的改变,虽然教师都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测量来建构“厘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