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项羽之死
司马迁
字子长,自称“太史公”。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拜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继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又随汉武帝到泰山、长城、河北、辽西等地出游,增长见识。任太史令期间,饱览朝廷藏书,并开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受此大辱,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名著《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
《史记》记载了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内分体例:《本纪》十二篇,记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贵族王侯的史事;《列传》七十篇,是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还记载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表》十篇,把错综复杂的史实用简明表格谱列出来;《书》八篇,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
1、项王军壁垓下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4、平明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6、地方千里
7、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名词—动词,驻守。
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副词,仅仅、只
天亮
(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地/方:土地方圆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文言字词
根据下列诗歌提示,速读、整理文章内容:
一
四面楚歌音凄婉,兵少粮绝时维艰。
悲歌诉与虞姬别,一唱一和泪满衫。
二
忍泪含悲突围去,昼夜兼程未解鞍。
田父挥手左向指,兵陷大泽泥淖间。
三
盖世雄风今尚在,策马横刀犹向前。
拼尽剩勇终三胜,霸业难遂本由天。
四
乌江谁说无渡船,只因兵败失面颜。
八千子弟皆战死,岂能蒙耻独自还?
五
身被重创自刭死,血染战袍映寒川。
尸分五体封侯赏,悲情英名世代传。
别姬
溃围
鏖战
拒渡
自刎
课文学习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各部分大意
(1) 垓下之围
(2) 东城快战
(3) 乌江自刎
段落
内容
第一段:垓下第二段:垓下第三段:东城第四段:自刎乌江
被围的困境突围、被困东城溃围之战
故事情节
体现性格
完成表格内容
段落
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第四段:自刎乌江
故事情节
体现性格
四面楚
歌——慷
慨悲歌
直夜溃围—
—绐陷大
泽——决意
快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弛,亡两骑;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两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自刎而死
多愁善感
自负、勇武
勇猛、自负
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问题思考:
1、霸王是在什么处境下别姬的?如何别姬的?这样的描写对人物编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2、快战是不是为胜利而战?如何理解“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辩解?
3、如何看待项羽之死?他的选择和表现表现了怎样的精神特征?
4、本文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
问题导析:
霸王是在什么处境下别姬的?如何别姬的?这样的描写对人物编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霸王别姬也写出英雄多情。流露出作者对项羽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