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二政治必修1、2、3、4学业水平测试考前复习宝典
必修1 经济生活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①劳动产品; ②用于交换
(2)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社会属性)和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只有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考点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生活中的“明码标价”)
(2)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次数。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如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即通货膨胀;如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困难,阻碍商品流通即通货紧缩。
考点5、信用卡的功能: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考点6、汇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
考点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全面发展的地方。花钱要有所节制。
考点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有影响(间接因素)。
(2)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直接因素)
①供不应求,商品短缺,价格升高。(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
②供过于求,商品过剩,价格下降。(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这就是“买方市场”)
考点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决定性因素)
(1)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价格不可能无限制上涨或下跌,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
考点10、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考点1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1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减少。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影响大。
②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在可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对本商品需求量减少,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将会增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对本商品需求量减少,对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一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会减少产量;价格上涨,生产者会增加产量。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生产者提供质量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就能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
考点13、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成正比,物价总体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成反比。
考点14、消费的类型
(1)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消费对象不同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服务)消费。后者如家政、维修等。
(3)按消费的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15、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
(1)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②作用: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