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秋天,送给妈妈一束叶子玫瑰花.ppt

格式:ppt   大小:2,77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秋天,送给妈妈一束叶子玫瑰花.ppt

上传人:2112770869 2018/5/7 文件大小:2.7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秋天,送给妈妈一束叶子玫瑰花.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五讲公共收入
一则小故事
洛克菲勒****惯在他熟悉的一家餐厅用餐,用餐后往往付给服务员15美分的小费,但有一天,却不知道为何原因,他仅仅给服务生5美分小费。服务员不禁说:“如果我像你一样有钱,我决不会吝啬1角钱。”
洛克菲勒毫不生气,笑着说:“这也就是你为何一辈子当服务生。”
第三讲公共收入
公共收入体系包括4部分:
税收
使用费
公债
货币创造
内容安排:
先讲具体概念,然后讲改革开放的实践
其中货币创造,单独讲-《货币与商业银行》
第一章税收
一、税收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际上,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另一个阶级的机器。税收作为分配范畴与国家密不可分,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波斯纳认为,“税收……主要是用于为公共服务支付费用的。
有的学者认为,国家征税和公民纳税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交换;税收是国家保护公民利益时所应获得的收益。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国家的收入是每个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以确保他所余财产的安全或快乐地享用这些财产
第一章税收
二、税收的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无偿性
说明:税收的无偿性是针对单个纳税人而讲的,对于国家整体而言,不存在无偿性。因为国家取得税收的同时,必须提供公共产品。
税收的固定性
第一章税收
三、我国税收体制的演变过程
1949年建国到1968年以前,我国曾经使用两种财政体制:一种是“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主要财权属于中央。另一种是“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中央集中了相当大的财权以后,适当给地方一些机动性的经济权利。
1968-1976年文革期间,国家财政极度紧张,问题最多的十年。先后实行了“收支包干”、“比例分成”等财政体制,虽然表面只有19亿元的赤字,但是在停办许多公共事业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
评述:体制不健全,存在一些矛盾,例如每年核定财政收支,年年变,年初吵盘子,年中吵追加,年底吵遗留问题,等等。这些财政体制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吃“大锅饭”的局面依然存在。
第一章税收
1980-1985年的“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改革
由“一灶吃饭”改为“分灶吃饭”,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收入有明确的划分,中央企业收入归中央,地方企业收入归地方,支出也有明确划分,谁支出多了,谁就负责。
财力分配,由“条条”为主改为“块块”为主。这样做大大地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因地制宜地搞地方建设服务。
评述:统收打破了,但是统支没有打破,地方一些解决不了的事情,还是要向中央要钱。中央的财政收入下降很大,但是支出并没有减少,导致中央财政缺口很大,以至于中央不得不给地方借钱。
第一章税收
1986年以后的财政包干体制
针对不同的地区分别实行:
收入递增包干的办法
总额分成的办法
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
上缴额加递增包干
定额上缴
定额补助
第一章税收
财政包干体制的述评
造成财力分散,弱化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职能。
强化地方封锁的“诸侯经济”倾向,助长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利于结构优化调整和统一市场的形成。
包干形式很不规范,各省采取的形式不一样,不能体现公平与效率。
仍然束缚企业活力的发挥。
第一章税收
关于国家与企业关系的理论探讨
第一阶段(1978-1986)改革主要是“利改税”。
第二阶段(1987-1991),改革主要是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第三阶段(1992年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内容的改革。
第一章税收
对“利改税”的评价
优点:利改税从根本上改变了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使企业在国家引导下,成为独立核算、国家征税、自负盈亏、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经济实体;税收不受企业隶属关系、经济性质、经营方式的限制,不论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全部都就地纳税,可以使企业多多少少地减少政府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