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docx

上传人:qiang19840906 2018/5/7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学习国学孝经的心得.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学****国学孝经的心得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①“国学”之名,始之清末。现在人们对于国学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一国所固有之学术。清朝末期,欧美国家的固有学术,即在当时所谓的“西学”在经过改良之后传入中国,为了作出区别,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国学”。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及法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最近一次国学热的兴起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这一段时间,可是对于国学的定义确实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一般来说,能称“大师”者应该是能集大成的典范者,那么能被称为“国学大师”者自然也应该达到相应的德行标准。然而,一个百家讲坛就已经使得不少只通一门之术者博了“国学大师”的桂冠,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在很多书店的畅销榜上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国学经典类的图书。“快餐文化”远比“传统文化”有市场。
目前这种国学热闹景象并不能真正意味着国学的复苏与传统文化的振兴,目前的国学热更准确的讲应是国学经济热,而非国学研究热,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弟
子规》、《三字经》、《论语》是经典之作,却不知道这些经典讲的是什么内容,知道唐诗、宋词、元曲的意韵隽永,却背不出几首像样的诗词,更写不出一句有意境的词句来。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以国学的精华部分丰富国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促使人们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才是胜过金山银海的圣果。
我觉得应该确定一个国学标准,有助于国人潜心研究国学,而不是把很多时间与精力花费在什么是国学的争论中,如果实在无法界定什么是国学的话,那也不妨就像易中天先生说的那样,“不赞成用国学一词”,换句话说就是取消国学这一说法,把相关文化学术具体化。
现在能讲授国学的也就那么二十位老先生,国学师资后继乏人。今年已是81岁高龄的南京师范大学常国武教授有一段比较精辟的说法。常教授也是个毕生都在潜心做学问,而且在古代文学、古诗文和书法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的学者,但是当别人称呼他为国学大师时,他很生气,并且他还说道“你们知道什么是国学大师吗?20世纪被公认为国学大师的,只有一个半,一个是章太炎,半个是钱穆。”试问,如今声名显赫、数量繁多的国学大师们与章、钱相比,若何?在一个缺少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的时代,国学想真热,而不虚火,恐非易事啊!
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一篇顶若干篇。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当然只有当年轻一代认同并热爱国学,并能自觉地从中吸取文化养分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未来的国学热才能算是真正的国学研究热、国学学****热,否则要想再指望出现梁启超、鲁迅、章太炎、钱穆之类的国学大家来把底蕴深厚的“国学”传承与发扬光大肯定很难。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总目全书》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