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远程监控中心
防
雷
设
计
方
案
项目名称:
设计单位:
2016年5月13日
目录
1概述 3
2 雷电破坏途径 3
3
3
3防雷措施 4
4
4
4
4设计依据 6
5防雷方案设计 7
7
7
9
9
1概述
puter)、控制技术(Control)、munication)、显示技术(CRT)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系统集数据采集、信息传送于一体的网络形成,随之引入了大量设备。由于这些设备大量采用高度集成化的CMOS电路和CPU单元,其对瞬间过电压的承受能力大幅降低,将成为受雷电损害的主要设备。所以对于雷雨多发地区各系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明析瞬间过电压产生途径和危害是正确采取防护措施的前提。,就可引起计算失效;。那么如何设置防雷措施和接地、有效抑制雷击过电压及电磁干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大多数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保障网络畅通,设备运行完好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和环节,是众多信技术产人员在网络维护及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方案制定的目的是考虑实际环境因素和用户实际需要而做出一套比较完整而易于操作的防雷设计及安装技术的防雷方案,从而达到机房网络设备、电子设备安全地运行。
2 雷电破坏途径
一般防直击雷是通过外部避雷装置即: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线)、引下线、接地装置构成完整的电气通路,将雷电流泄入大地。
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导通只能保护建筑物本身免受直击雷的损毁,但雷电仍然会透过多种形式及途径破坏电子设备。
系统电源线、信号传输或进入设备的金属管线遭到雷击或被雷电感应时,雷电波沿这些金属导线侵入设备,造成电位差使设备损坏。
当雷击中避雷针时,在引下线周围会产生很强的瞬变电磁场。处在电磁场中的设备和传输线路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
当有带电的雷云出现时,在雷云下面的建筑物和传输线路上都会感应出与雷云相反的电荷。这种感应电荷在低压架空线路上可达
100kv,信号线路上可40-60kv。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研究表明:静电感应方式引起的浪涌数倍于电磁感应引起的浪涌。
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称为感应雷,又叫二次雷击。它对设备的损害没有直击雷来的猛然,但它要比直击雷发生的机率大得多,按原邮电部的统计感应雷造成的雷击事故约占雷击事故总和的80%。
3防雷措施
根据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规范的要求,必须对弱电系统所在建筑物做外部防雷措施。在设计建筑物外部防雷时,对其建筑物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楼顶上须设避雷带及避雷针,另外,建筑物应采用暗敷设引下线(可以利用建筑物构造柱内的主筋做引下线),其间距不大于25米。
另外对中心机房应金属均压环,并将其与房内金属导电外壳等做等电位连接。
外部防雷接地装置建议采用独立接地装置,并尽可能与大楼建筑接地在地面下用热镀锌扁钢进行焊接,每两幢建筑之间,不少于两处焊接位置。
现今随着我们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在建筑之初就对直击雷做了很好的防护,所以我们机房的防雷重点侧重在防御雷电产生的浪涌。
空间屏蔽:
无论是网络,还是通讯机房等,其所有建筑均基本为框架式建筑,故建筑本身的梁与柱构成了大型格栅屏蔽,对建筑以外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有着很好的空间屏蔽,即将空间磁场作了一次大的衰减,从而将系统设备保护在LPZ1区的范围内。
线路屏蔽:
为了避免线路上发生耦合现象,及线路之间产生互感电流,建议弱电各系统布线均采用金属屏蔽线槽架设,并将线槽金属两端做接地处理,金属线槽接头处需做跨接处理。
另外,所有电源线路与信号线路应分线槽布线,且之间间距应大于30cm。如果线路上安装防雷器,要求其地线应单独走线,与其它线路间距大于30cm,而且地线应尽量避免走直角。
设备屏蔽:
所有系统重要设备,应考虑设备屏蔽。最好将重要电子设备放置在机柜内,且机柜外壳应做接地处理。
3-2-2:接地
针对各项系统的电子设备,应做好接地系统。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机房接地应符合本规范其它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每幢建筑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二、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
接地方式: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