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古诗词赏析解题四大步.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赏析解题四大步.docx

上传人:bai1968104 2018/5/8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赏析解题四大步.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词赏析解题四大步
古代诗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古诗词的阅读教学流程,提高学生自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肯綮。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古诗词教与学的过程,探索出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诵诗→品诗→绘诗→唱诗四步教学法。
诵,《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种解释。笔者在这里仅引用从中受到启发的两种含义:①读出声音来;念。举例:朗诵。②背诵。举例:熟读成诵。笔者根据诵的两种含义,认识到学****古代诗词要有一个从朗诵到背诵的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按诵的两种义项的先后次序进行操作。
朗诵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做到抑扬顿挫。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对古诗词教学,加强朗诵及朗诵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按照普通话的四声调读准古诗词的声调,正如朱熹所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只有这样才能读得流畅,进而要多诵遍数,方得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指导学生按意义单位或音节单位在适当地方用/画出古诗词的节拍,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前者按照意义单位划分为两个节拍,后者按照音节单位划分为三个节拍。此外,。一般情况下需要重读的词有四类:①表示动作的词语,例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与空二字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应重读。②表示性状与程度的状语,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与旧二字是表示性状的词语,应重读。③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例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肥与瘦二字是表示结果的补语,应重读。④表示疑问或指示的代词,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字是表示疑问的词语,应重读。
要想传达出古诗词的情调是激昂的还是低落的,气氛是紧张的还是舒缓的,不仅需要高低有序的声调来调节,还需要有效控制朗诵时的语速及语调。一般而言,若古诗词表达出激动、愉悦、开朗等表示喜的情调时,语速应欢快些,高亢些。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若古诗词表达出痛苦、悲伤、凄惨等表示悲的情调时,语速、语调则缓慢些、低沉些。例如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去读,才能读出李清照惨淡的境地,柔肠百断的怨情。
初步掌握朗诵技巧后,就要求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直至熟读成诵,脱口而出。因为只有达到了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才能久远不忘,才能使学生不仅从中体会到诗词的优美节奏、和谐旋律,而且还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自悟自得式阅读成效,进入读者与作者心意相通的阅读境界。
吟诗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咀嚼、仔细品味的品诗的过程,也是对诵诗的深化,要吟诵出诗的真情性、真滋味。华兹华斯把诗歌看作是想象与情感产物,因此品味古诗词,就必须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唯如此才能真正步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吟咏情性。此外,在教学时引领学生进入某种吟咏状态、某种氛围,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凝神遐思、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等等一切能够调动学生想象的外在辅助情状,这样就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我们结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到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构成多彩多姿、变化多端的凄美图画。
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树想象;马想象;道想象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几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
品出意境,景物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步入了物我两忘的情形。此时,一首诗才算被真正读懂了。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过程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的变化过程即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形于画的审美变奏的过程。其实,许多优秀的古诗词,都是意味隽永、形神兼备的无形画。对此宋代诗人张舜民就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请看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飞细雨不须归。诗中那翱翔自如的白鹭、红艳欲滴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