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四运动在江北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侵犯中国主权,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一爱国行动,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军警逮捕了32名学生,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卷全国。
5月7日,北京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宁波,全城各中等学校的学生义愤填膺,奋起响应。5月9日,宁波效实中学、省立第四中学等学校举行集会,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会后,举行游行示威。与此同时,地处江北的四明中学、宁波工业学校等也举行集会游行。区立四校、六校、七校等高等小学学生,在进步教师带领下,在各校所在地举行集会游行。他们高呼“内除国贼,外争主权”、“打倒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收回山东主权”等口号。5月19日,由效实、四中两校发起,包括江北的四明中学、工业学校在内的城区13所中等以上学校推派代表,在后乐园(今中山广场西北隅)开会,成立宁波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后改称宁波学生联合会,简称宁波学联),决定通力从事“宣传演讲与抵制日货两事”。宁波学联的建立,使宁波2000余名中学生有了自己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宁波学联的领导下,江北地区开展了声援北京爱国学生的活动,组织城区学生到郊区、庄桥、慈城等地演讲和演出。学生们自编自演,形式有双簧、哑剧、独脚戏、活报剧等,内容有反映爱国题材的《痛打卖国贼》、《东洋乌龟爬不动》等,也有反抗旧礼教揭露社会黑暗的。由于学生的演出取材于现实,表达了人们的爱国心声,广大群众争相观看,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这覆盖宁波全城、声势空前的爱国运动中,江北岸始终是运动的中心。
五四运动在宁波的蓬勃兴起,舆论的宣传鼓动是关键。当年宁波唯一发行对开报纸的《四明日报》社就设在江北岸洋船弄口(今扬善路)。该报原来所登的文章内容陈腐,思想保守,代表的是绅商阶层的利益。五四运动期间,该报开始改变作风,不仅刊登爱国运动的消息和宁波各界民众的呼声,而且还敢于发表青年们的来信,使青年们找到了可以自由公开说话的地方,逐渐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当时报社的青年编辑乌一蝶先生,还参加了
“救国十人团”,并被选为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后来由民间集资创办的《时事公报》①也落户在江北岸同兴街(今中马路)16号。它以“国民喉舌”、“民众先导”为己任,勇敢地评议当时社会的种种世象,传播民主和变革的新思想、新观念。乌一蝶先生在一篇回忆中写道:“我记得那时曾是那样热情的一个。我一个人独自担任了三四种刊物的编辑。撰述甚至校对,都是一手包办。”从一个亲身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斗士的点滴回忆中,可以形象地了解到当时青年们热情洋溢、夜以继日的工作情形。一本本刊物、一张张报纸从江北岸发出,飞向城里角角落落的读者手中。青年们的爱国热情受到激发,争先恐后地投身到反日、反封建的群众运动中去。
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开展,“抵制日货、倡用国货”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江北地区各界人士也积极投入到这场斗争之中。6月初,宁波各界仿效北京、上海等地抵制日货的做法,纷纷组织宁波救国十人团,成为学联有力的同盟军。初建时仅《四明日报》记者、医务人员、小学教师及和丰纱厂职工等几名成员,很快发展到126个团,有团员1260人。6月中旬,救国十人团在江北岸北隅区立三校②召开团员大会,成立宁波救国十人团联合会。当发起人讲到二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