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科研与诚信
摘要
目前,科研诚信问题在学术界屡见不鲜,我国高校同样存在这一问题。本文章首先阐述了科研诚信的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科研诚信问题的表现及原因,然后简要概括了国外的科研诚信建设,进而提出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科研诚信学术不端诚信缺失道德建设
科研诚信的意义
诚信是创新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和核心价值,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科研诚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制度要素,不仅是科学共同体良性发展的基石,也是创新效率和活力的决定性因素。
维护高校科研诚信,防止高校学术不端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创新性思想的传播、创新性成果的产出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推动社会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十五”期间,按资助金额统计[1],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以上的“973”计划、40%以上的“863”计划均由高校承担;同期,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 %%。2006年,高校又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3项一等奖。高校的资源条件和所处的战略地位决定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因此,高校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创新性将直接关系和实力,决定国家创新的效率和竞争力。科研诚信作为创新活力的基本行为规范和核心价值,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制度要素,就尤其值得高校关注和警惕。
诚信缺失的表现
随着高校科技活动形式的不断丰富,科研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涉及科技资源审批、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发表等若干机构,涉及科技立项、执行、产出及评价的相关环节以及涉及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各类人群,给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是目前高校诚信缺失中被揭露得最多的问题。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试行)》中将“学术不端”界定为: 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具体指: 故意捏造研究数据或结果,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中造假说明,对科研预定指标、前期研究基础、经费预算的虚假陈述以及提供获奖证书、论文发表文献引用的虚假证明;成果排名与实际研究贡献不符;成果发表一稿多投以及低水平重复等。
像在研究生阶段,就有类似的学术不端行为[2]。例如,一些研究生因自己写作能力差,于是请同学或从出钱请人撰写;有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也请人捉刀,如个别在职攻读学位的领导因工作忙、应酬多,其论文由政策研究室人员代写;剽窃别人文章,如有的研究生写课程论文,抄袭他人著作,其导师没有发现是抄袭的,就推荐给高等学报拟发表,后被发现而取消;有的研究生英文基础好,将国外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翻译出来,署上自己和导师的大名后寄给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后来,经专家审稿时发现为剽窃之作而被制止等等。
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
随着高校科研投入力度的加大和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问题也越来越普遍。由于科研成本预算缺乏前期调研,科研经费的申请额度不能真实体现项目研究的成本需要,使具体科研活中无法按照合同预算进行经费使用,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