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日本零售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启示
一、日本独有的大型综合超市(GMS)的发展高潮已跌入谷底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一些商业集团如大荣、伊藤洋华堂、佳世客等都迅速地运用大型综合超市(食品超市加传统百货)这种业态向城市的郊区发展,伴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人口大量地向郊区转移,大型综合超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上这些公司也迅速地将传统的百货公司甩在了后面,成为日本零售业新的巨头。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日本经济连续十年的衰退,日本大型综合超市的发展高潮已经过去,并可以说又跌入了谷底。从其衰退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发展规模失控。大型综合超市虽然在一定的时间阶段上适应了日本经济和消费者的需要,但高速的增长往往使许多企业不冷静起来而实行盲目的规模扩张,一旦经济衰退消费者消费倾向改变,商品的周转、业态的转形和资金链就会发生问题,企业就要吞下盲目扩张的苦果。最为典型的就是曾创造过日本流通神话大荣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2、业态定位的模糊。日本的大型综合超市是日本独有的一种商业形态,是食品超市和传统百货店的综合体,它前期成功的实质是食品超市的便利化和传统百货店的郊区化的结合。但这种业态的致命弱点是业态定位的模糊,既不象超市也不象百货店,也就是说,日本大型综合超市的百货的超市化的改革是不彻底的。首先,大型综合超市它的主体部分的百货是非超市化的,没有在收银线后面把食品超市和百货店的经营内容整体地综合在一起。其次,它的百货的超市化不彻底是指传统百货的经营内容和方式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没有按超市的商品和价格形象予以定位,从而模糊了消费者对它的业态定位的认识。
3、竞争和消费者的改变。日本大型综合超市前期的成功是顺应了日本经济高涨时期城市人口郊区化转移的潮流,当时的商业形态还没有出现能与大型综合超市进行细分化的竞争格局,消费者对其一次性购足的功能还是十分的认同。但随着日本经济的退潮,日本国民消费的节俭,商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各种具有个性化和特色化和廉价化的专业商店如雨后春笋地涌现,从而形成了对大型综合超市的正面冲击。日本基本上一个单一民族且又是一个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国家,消费是非常的理性的,追求个性化和特色化是主流。在经济低迷时期又具有追求廉价化的特征。显然,日本的大型综合超市没有能适应这一变化了的经济和消费潮流。目前日本大型综合超市的现状是,在食品上输给了食品超市,在价格上输给了百元均一店,在服装上输给了UNIQLO(日本的一家服装专卖店)。
二、连锁便利店的发展进入新的竞争时期
从单一商业公司销售业绩来看,日本的便利店中7—11公司在2001年就已摘取了零售第一的桂冠。目前在全日本有便利店40000多家,光东京都地区(1200多万人口)就集中了6121多家便利店,说日本是便利店的王国一点也不为过。日本便利店的发展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便利店公司进一步向大型商社实行规模集中。与1996年时去日本不同的是,日本前三位的便利店公司中7—11、罗森和family-mart,已有后两家易主,分别归属于三菱商事和伊藤忠综合商社。这种变化除了有原有的母公司的财务危机的原因外,也说明了小型连锁店铺的规模化需要大公司的介入,以便实现商业的规模化集中。日本连锁便利店规模化的集中速度如此之快至少说明了两个趋势:第一,便利店的连锁化经营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大,如7—11的计算机系统已换到了第五代;第二,便利店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亲眼在大阪看到在不到一百米的距离里,就集中了6家便利店公司的便利店。不管是投入大还是竞争激烈,事实是便利店只能是大公司才能做,小公司不能做,个体点加盟做。在中国现在小公司和个体店还能做,是因为市场的发展阶段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未到。就日本而言,商业的集中程度会与工业的集中程度一样的快,以便利店行业为例,专家认为目前日本70多家便利店公司会很快整合到15家左右,而又主要是由4家大公司来领导,即7—11、罗森、family-mart和sun’ks公司。
2、在中小型商店的发展中出现了以便利店为竞争目标的态势。由于日本的便利店在经济低迷时期没有出现象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等的较大衰退,又由于日本便利店在整个日本零售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店铺数最多,因此,日本的便利店已成了中小型商店竞争的主要目标,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商店都瞄准便利店的弱点进行着更细分化的竞争。如快餐店与便利店进行着快餐盒饭的价格竞争,日本的麦当劳已经连续两年以半价销售,日本本地的快餐连锁店除在价格上与便利店竞争,同时在创新菜肴、口味、便利性和环境上与便利店抢夺顾客。而连锁药店则在便利店的弱项洗化用品、纸制品和个人护理品上,与便利店进行着价格和品种别的竞争。日本的百元(一百日圆相当于5—6元人民币)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