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海边的石头城
中国浙江省东部海边,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渔村--石塘。这里虽然不能与该省浓妆淡抹的西子湖或小桥流水人家的绍兴媲美,但其建筑也颇具特色。层层叠叠的石屋建在海边的山崖上,看上去既古朴又端庄。许多人知道法国巴黎圣母院是画家们必去之处,而石塘村对于中国的画家们来说似乎也并不陌生。
我慕名来到石塘所看到的这个村子,现在实际上已发展成了一个不小的镇子。爬上临海的山顶,你会看见前面是峭壁悬崖,海风卷着白浪奋力拍打着黑色的崖面。回首望时,全镇的景物便会尽收眼底:从一条狭长的谷地中央,密密麻麻的石屋向两边山脊放射开来。在曲曲折折的街道上,抬着网的渔民,挑着担的商贩,以及集上抱着孩子争讨价钱的妇女,熙熙攘攘。虽不闻其声,但你可以感受到,那儿的确是够热闹的。
不过,石塘最能吸引人的恐怕还是它的建筑。这里地面狭窄,可供发展的平地几乎等于零,所以房屋只得依山势而建。石塘人过去虽然很贫困,但从一百多年前起他们就已住上了在外地人看来颇为奢侈的楼房。为什么呢?他们回答说:地少啊!
这里的建筑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是用石头建房。石塘既无土也无窑,有的是满山遍野的石头。土黄色的石头结实敦厚,将它一块块凿下来,砌成房屋,渔民们才可对年年夏季光顾此地的台风高枕无忧。站在远处,看那些房屋真有点像欧洲中世纪风吹不倒、雷打不动的城堡呢。而那些房屋也煞是好看,一块块石头点缀在瓦上,像一幅幅抽象派的油画。聪明的人不用问也会知道它的妙用吧!
在石塘镇上走一走,你会发现这里的建筑已经是四世同堂了。最老的石屋两面是石头,另两面用木板封墙。石墙变化不大,只是潮湿霉黑的板墙很明显地留下了岁月风雨的痕迹。第二代房屋四面都已是石墙了,但窗似乎开得稍小了一些。到了孙子辈就有些改头换面、推陈出新的意思了。其楼已从传统的两层上升到三层或四层,颇像拔地而起的碉堡。墙已掺入了砖头,窗子也开得比以前大了,有的甚至安上了时髦的铝合金拉门,有着一种小地方的豪华与气派。当然,村里最富、最摩登的人家,已不用石头这一传统的建材盖房了,他们从远处拉来了一车车砖头和预制板,建起了一座座高耸入云、代表着富有与进步的高楼。
楼层有多有少,楼房有高有低,但石塘人的生活格局,还是在楼内保存了下来。在石塘很少有供人种花养草的庭院,对他们来说,房屋的一层是会客、玩耍、做饭、吃饭的最佳场所。二层以上是寝室,是不轻易让外人进去的,他们一般也只有在睡觉时才上楼。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个木板楼梯。谁要迈上这楼梯都必须脱鞋子。楼梯之陡,是我极少遇见的,但当我被女主人邀请颤颤巍巍地上楼参观时,她的四岁小女却能上下攀爬自如,真令我们这些成年人自愧不如。
说起石塘人的生活,是他们颇为自豪的事情。渔民们大都可以不夸口地对我说,他一次出海的收入,顶我一年的工资。的确,这些年渔民富多了。这从建房一项就能看得出来。
石塘作为一个渔村,其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据传元代(公元1279-1368年)便有人在此开始撒网捕鱼了。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人丁似乎仍不兴旺。只是入清(公元1644-1911年)之后,不知由于什么天灾人祸这里才涌现了大批从邻省福建来的渔民。自然,那山崖上的石屋也渐渐地多了起来,同时一些与闽西极为相似的习俗,如戴头花和祭妈祖,也就在这一带流传开来了。传统上这里的已婚妇女都梳着极为标致的发髻,并喜欢插上不同颜色的小花。在他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