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孔子“乐教”的启示
孔子对周公制礼作乐,以安天下十分推崇,因而也格外重视“礼”和“乐”在培养人、教育人中的作用。“乐教”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视“乐教”为人格完善的最高层次。身处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孔子,把“六艺之学”作为讲学的基础内容,把社会人生之学作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他重视向学生传授“诗”、“书”、“礼”、“乐”等经典知识,更重视向学生传授他所谓的“道”,培养学生树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信仰,以担当起“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重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他为学生指出的努力方向和生活道路,这里的“艺”,就是“乐教”的主要内容。孔子反问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那个“礼”该如何运用呢?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仁”,那个“乐”该如何运用呢?在这里,他提出了培养人、教育人的三个基本要素——“仁”、“礼”、“乐”。在他看来,“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是人的内心世界,是“礼”与“乐”的内在依据。而“礼”与“乐”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仪表仪容、形体形态等等方面,又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达,是“仁”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孔子向来以“礼乐”并称,这是因为二者既有不同的功能,又有密不可分的互补关系。《礼记·乐记》对礼与乐的联系与区别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指出:“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就是说,“礼”的要义是一个“敬”字,其基本功能是规范人的等级、节制人的行为。“乐”的要义是一个“和”字,其基本功能是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一个人如果只有“礼教”而缺乏“乐教”,就会成为一个呆板、拘束的人;如果只有“乐教”而缺乏“礼教”,就会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这两种偏向都不符合“仁”的精神。只有把“礼教”和“乐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内心的“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学“礼”能使人在社会上立得住,而学“乐”才能使这种“立”得以完成。这说明就教化的功能而言,孔子把“乐”看得比“礼”更重要,是一个人品德养成、人性完善的最高层次。
    “乐教”的本质特征在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孔子所说的“乐”是广义的,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等,与我们今天的文艺大体相当。“乐记”认为,禽兽知“声”而不知“音”,普通民众知“音”而不知“乐”,只有受过良好教育而有文化的君子才能知“乐”。“乐”起源于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物刺激有感而发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万物中最为复杂的高等动物,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礼”的教化功能在于培养人的理性自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要立足于世间,就必须学“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才能抵御各种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坚定地追求美好的人生。“乐”的教化功能与“礼”不同,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情感,尔后再深入到人的理性。正如孟子在《尽心上》中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认为单纯的说教不如音乐能深入人心,从而产生更为深厚的感动、教育作用。实际生活也证明,无论是欢快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振奋,还是悲哀的音乐给人带来的伤感和沉思,都能深深地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