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加强诵读、积累,优化语文教学
盱眙县官滩中心小学    马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课程改革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契机和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是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否则就会背离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标志为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仅影响着自己与他人的交流,也是对一篇文章理解和概括能力的体现。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曾指出:“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
因此,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更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小学生如何加强语言积累呢?
一、优化课堂教学,加强诵读训练。
 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诵读的训练,加强对诵读的指导与训练。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如何使这个‘储备’量充足,课堂教学作用至关重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的内容增加了课时减少了,但要求却提高了。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过于细碎的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不仅不能按课时完成课标要求,课堂上读的背的时间少了,课堂上语言积累的效果就相对差了。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朗读的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