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社区文化为大众打造精神家园.doc.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社区文化为大众打造精神家园.doc.doc

上传人:jiuytrfi 2015/5/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区文化为大众打造精神家园.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社区文化为大众打造“精神家园”
主讲人:社会学家邓伟志
坛主小传邓伟志,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杂文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1983年提出妇女学,近年主攻城市社会学。出版《家庭的明天》、《市场经济中的若干社会问题》、《伪科学批判记》等20余部书,有的著作获国家级一等奖、中国图书奖。
核心提示广袤的大社会是由无数个小社区组成的,现代人都生活在某个特定的社区中。用文化把人们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可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社区就是要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阶层,绘成“彩练当空舞”的“利益共同体”,为大众打造“精神家园”。
今天,我想谈谈百姓生活中的社会科学话题,尤其是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建设问题。
社区是市民的“精神家园”
社区是个社会学名词,起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过去十年间的中国社区建设事业是中国社区建设的第一阶段。下一步,中国的社区建设事业应该进入第二阶段。其基本特征应当是:“走出社区,超越社区”。说白了,就是不再拘泥于、不再局限于行政划分的“街道办事处”之类的社区。“走出社区,超越社区”是由社区的定义和性质决定的。社区是区域的人群共同体,这个人群共同体,毫无疑问应当包括街道,可是,决不限于行政划分的街道。
社区应当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松散性的“共同体”。行政区划不能交叉重合,社区完全可以交叉重合。市民可以同左边的圆,组成社区;也可以同右边的圆,组成社区。两圆可以相交,三圆也可以相交。甚至于还可以以市民为圆心,画出很多同心圆,即参与半径越来越大的社区活动。社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市民的“精神家园”,市民参与若干个社区的活动,是社会参与率高的表现,是社会互动、社会沟通、社会认知增强的表现,也是社区发展的要求,是值得鼓励和庆贺的。
这种纵横交织的多边社区,有利于提高市民的选择性、自主性,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节约,有利于弱化社区的“亚政府”功能。现在有些社区不是政府,胜似政府。是政府,还有一套制约机构;不是政府的“亚政府”,缺乏相应的制约机构。是政府,还有个权力分流、转移的问题;不是政府的“亚政府”,却是“五脏俱全”,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集于一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不利于社会事业的管理。尤其是随着属地化的进展,街道要管的方面将会更多。现有街道的职权迫切需要弱化,迫切需要转移到中介组织身上去。这既是街道干部的要求,也是市民的愿望。街道职能也面临着抓大放小的问题。弱化次要功能是为了强化主要功能。
社区文化能够治疗“城市病”
广袤的大社会是由无数个小社区组成的,不论是多么小的社区都是一个不小的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大量事务要在社区中运作和落实。社区发展状况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尺度。社区发展也是社会化发育的重要标志,又是社会化组织的基本形态之一。社区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冒”出来的,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日益兴旺起来的。
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城市延长了人的活动半径,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可是,由于城市的异质性大、流动性大,以致在社会化提高的同时,也难免出现“小社会”的封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