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学
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途径。
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产婆术:苏格拉底提出,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分为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
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生文化: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氛围、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个体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并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关键期: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奥地利的劳伦兹。
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会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个别差异性:一是不同儿童在同一方面发展水平不同;二是不同儿童在不同方面发展也存在差异;三是不同儿童所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四是性别存在差异。
教育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依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和产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施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总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和谐、充分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和个性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个体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和阶级服务。孟子、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