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中国33大城市群.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33大城市群.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8/5/13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33大城市群.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多心”的空间格局。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布局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形成了多样化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一,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一,现实竞争力第二,成长竞争力第一。
(1)先天竞争力。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此外,在城市水资源供给、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也使该城市群成为投资热点。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2)现实竞争力。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南通、泰州、扬州、湖州、绍兴等以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特色鲜明。尽管如此,该城市群分工程度上还略显不足。总体上,该城市群2007年GDP规模、进出口额、国际旅游收入、中心城市首位度等都位居前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该城市群以全球制造业基地为特征的全球区域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地位由此得到极大的强化。上海国际性城市的带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积极融入全球城市分工体系,
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可以预期,这将是下一轮发展的必要准备。
长三角城市群应结合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布局,实施功能分区,提高资本、土地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地方化,保持城镇集群特色,优化长
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与区域性交通网络的衔接,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由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等11个城市组成,外加清远市作为其辐射城市。它是我国沿海开放区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不将香港和澳门计算在内,该城市群仍旧吸纳了全国近1/6的外资。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二,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二、现实竞争力第一、成长竞争力第三。
(1)先天竞争力。位于华南地区的该城市群,其发展是伴随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而逐步实现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位列第一,区域内土地开发程度高,城市耕地规模小。在劳动力构成方面,外来劳动人口优势明显,移民人口规模排名为所有城市群之最,宜人的气候条件吸引了周边省市的流动人口,其劳动数量仅次于长三角与京津唐城市群,位居第三。但其基础工业滞后,广州城市首位度的降低是该城市群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随着珠三角城市群延伸为粤澳港城市群,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大都市城市群,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2)现实竞争力。该城市群的突出特点是人均指标排名较高,其中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余额、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排名均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对外贸易规模与效益仅次于长三角城市群,体现出强劲的经济开放竞争力;非农产业比重高,位列第一;香港与深圳是组合城市,地理上香港为金融和物流中心,深圳为金融和物流次中心,东莞是制造业在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集中地。深圳、东莞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因此完全可以超越城市个体概念,基本形成了城市群圈层。然而,从城市群分工程度来看,排名较一般,仅位列第11位。各城市的分工协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成长竞争力。目前,珠三角城市群面临着国际投资多元化、国家优惠政策分散化,及其他城市群不断发展的挑战,该城市群原有的优势在不断弱化。尽管移民数量优势明显,但城市移民人口增长得分较低,位列所有城市群的第20位。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得分也不够理想,排名仅为第12位。今后该城市群的发展应仍旧以香港为城市群核心,以澳门、广州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圈层,并以此城市结构来带动城市群经济的新发展。“城市群由原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带动,逐步走向服务性的产业带动
,这种发展方向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