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诲人不倦
孔庙杏坛
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教学要求】
、。
、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发展要求:
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
受到教育。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
不厌倦。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
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
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
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
来时,不去启发他。
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
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
于类推。
切磋琢磨: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
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
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
己不创作。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十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观
教育作用
教育对象
教育内容
教育原则与方法
1、2
3、5
4、7、14、15
8、9、10、
11、12、13
说说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