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沉降观测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482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沉降观测方案.doc

上传人:neryka98 2018/5/15 文件大小:48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沉降观测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沉降观测方案
1. 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南海区丹横路跨线桥工程,起点丹横路以东550M,终点在丹灶医院附近接珠二环桂丹立交,,起止桩号为:K9+050—K10+220,按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主路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28M,辅路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16M,沿线主要共有大桥一座(丹横路跨线桥),,桥跨布置为32+33+33+32+30+30++6×30M预应力砼连续箱梁,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中桥(西基桥)一座,采用3×13M预应力砼空心板。本标段沿线沟渠纵横,地质条件复杂,路基设计多为软基处理段,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路基填土采用换填等进行路堤填筑,必须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观测。
2. 沉降观测内容及观测目的及执行标准
观测内容:
路基(1)路基基底沉降观测(2)路基面的沉降观测(3) 坡脚水平位移桩
桥梁(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2)墩台身及桥面系的沉降观测。
观测目的
超载预压期间,为避免加载过程中加载速度过快而致使路堤破环,以及控制卸载时间,保证超载预压质量。沉降观测根据观测数据调整填土速率,预测沉降趋势,确定超载预压时间。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稳定观测,监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以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桥梁通过对结构体的沉降变形观测,预测工后沉降量,为桥梁今后的养护及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执行标准:
《佛山市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管理手册》、《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总监办下发的《佛山市南海区道路建设管理处软基监测作业指导书》及设计要求。
3. 路基沉降观测测点埋设及断面布置
水准基点的布设
一个断面或一组相邻观测断面左右侧各设置1个水准基点,并妥善保管。根椐本管段现场实际情况水准点设置采用深埋粗钢筋或利用现有不再沉降物体进行布设。
路基沉降观测元件设置
主要有地基沉降观测的深层沉降板、路基面沉降观测的浅层观测桩和控制填土速率的水平位移桩。
沉降板:由沉降板、测杆、套管等组成,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作。沉降板采用600mm×600mm×9mm的钢板。测杆用38mm×,两头制成螺纹接头,一端为外丝,另一端用内丝。测管与沉降板之间进行焊接,并用3条φ10mm的斜钢筋焊接牢固见沉降板构造图。
观测桩: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标号为C25,断面尺寸为15cm×15cm×50cm,并在桩顶预埋钢筋测头。待路基填筑结束后埋设。
水平位移桩:采用1m长的φ16钢筋,中间锯十字丝,埋设在坡脚外2m处,并挖坑用C20混凝土保护使其稳定。
埋设方法及保护措施:
埋设方法:沉降板在路基铺设土工格栅(土工布)之前埋设。沉降板埋在砂垫层底面处。在埋设点挖一个平面尺寸大于700mm×700mm的土坑,坑内用中粗砂整平压实。将沉降板平放在坑内,用水平尺校正其水平后,回填土整平压实。将套管垂直套进测标杆于土面上,使其与测杆底板保持10cm以上,在套管四周用土堆实使其立稳。
施工期间接管要求:每填筑两层(40cm)增接一段沉降管及护管,接管段数根据现场高度确定。
保护措施:路基开始填筑时,应保护沉降板,在沉降板周围1M范围内采用人工填筑压实,防止压斜沉降板。设醒目的警示标志。测量标志一旦遭受碰损,立即复位并复测。
观测断面布置
根据设计要求,普通观测断面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桥台后50M设2个。高填方路段需埋设水平位移桩,且观测点做到尽量处于同一断面。本标段路基共设置6个观测断面,(断面里程见附表1)。每个观测断面主路:设置3个深层沉降板和浅层观测桩()分别位于中央分隔带和两侧土路肩内,水平位移桩2个,分别位于高填方路基坡脚外两侧,距坡脚约2M处的位置。路基正式填筑前,对沉降板及水平位移桩进行多次观测获得初始值。辅路段设置2个深层沉降板和浅层观测桩,分别位于辅路两侧土路肩范围内。(注:由于辅路西基桥变更设计方案未下,桥台后50M范围在图纸下达后各增设2各断面),见观测断面布置图。
沉降板构造图


观测断面里程及观测频次(见附表1)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里程及观测频次
附表1
序号
断面里程
观测内容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周期
1
K9+160
沉降板
填筑或堆载
连续填筑期间
每层填筑前后各一次
主辅路均为一般路段,埋设桩测初始值
非连续填筑期间
1次/2周
观测桩
路基填筑完成
1次/2周~4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