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环境地质学.doc

格式:doc   大小:59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环境地质学.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8/5/16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环境地质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方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地质环境的内涵:所谓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这些成分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1对进入土壤的物质具有蓄积作用。2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3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
水体污染的定义: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时产生某些有害物质、雨水降到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都属于自然污染。人为原因造成的水体污染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对水的污染。
工业废热水:废热水是指工业排出的用于冷却的废水,主要来自发电站、钢铁厂、焦化厂等,它使水体温度上升,造成热污染。①水中溶解氧减少,同时促使水中有机物加快分解,细菌活动性提高,增加氧的消耗;②妨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除喜温鱼种外,一般的鱼在热水中呼吸急促、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容易死亡;③加大水中某些毒物的毒性,如当水温升高10℃,***化钾对鱼可产生双倍毒性;④河水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对工业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也降低其给水(冷却水)的价值。
水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概念:可从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特征:1储量的有限性。2补给的循环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性。4用途的不可替代性。5利用不当的危害性。
表生环境地球化学的地带性特征:1酸性,弱酸性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2中性氧化的地球化学环境带。3碱性,弱碱性氧化的地球化学环境带。4酸性氧化的地球化学环境带。5非地带性的地球化学环境带。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资源:维持生命和生活所必需的和经常利用的物质1不均匀性2有限性3相对性4生态性
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生成方式划分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2按照能源的形成和再生性划分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3按照能源的利用历史和使用状况划分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4按照能源使用方式划分可分为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5根据能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情况,还可把它分为清洁性能源和污染性能源。
沙质荒漠化的原因:1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因素2气候变化是造成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3过度放牧,垦殖,采樵以及工矿与城市建设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类活动诱发并加速了荒漠化进程4世界人口猛增是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起源于地球的高温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U、Th、40K)的衰变。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
地质灾害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地震波:地震所产生的震动是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的,这种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时通过地壳岩体在介质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全球地震带分布:环太平洋地、欧亚、大洋中脊、大陆裂谷地震带
砂土液化:在地震力作用下,饱水沉积物和表土的突然震动或扰动能够使看似坚硬的地面变成液状的流沙,砂粒悬浮于水中,土体完全丧失强度和承载能力。砂水悬浮液在上覆土层压力作用下可冲破土层薄弱部位喷到地表,形成喷砂冒水现象。地震导致的砂土液化往往是区域性的,涌出的砂掩盖农田,压死作物,使沃土盐碱化、砂渍化,同时造成河床、渠道井筒等淤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