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学习语法结构的文和口诀.doc

格式:doc   大小:7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习语法结构的文和口诀.doc

上传人:ipod0c 2018/5/16 文件大小:7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习语法结构的文和口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实词和虚词专项知识练****br/> 一、词类知识及相关练****br/>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依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一)实词。语法功能上,实词可直接组成短语,可以充当短语或句子成分,也可以带上语调构成句子。词汇意义上,实词表示事物的实在意义。
实词主要有名、动、形、数、量、代六类:

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例如: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表示人或事物:工人学生河流高原宇宙思想科学
表示时间:大寒未来下午秋天
表示方位:上面后头华北中原
名词的鉴别:一般不和副词结合(如:不能说“不宇宙”);前面可加数量词(如:四位客人);表人的名词后可加“们”表复数(如:同志们);常做主语和宾语。
小练****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名词。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例如: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读、笑、操作、进行、保卫
表示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转变减少
表示心理活动:想希望同意怕
表示存现:消失有无出现
表示使令:使让请求允许
表示能愿:能可以应该必须
表示趋向:上下来去起来
表示判断:是
动词的鉴别:能受“不”的修饰;但除表示心理活动和表示感觉的词以外,一般不受“很”修饰;可附加“着、了、过”表时态;重叠式有“试一下”之意;做谓语,且一般可带宾语。
小练****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动词。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
例如: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表示事物的形状:长短方圆厚薄
表示事物的性质:优劣善美恶劣笔直
表示事物的情态:飞快缓慢激动悲伤闲适
形容词的鉴别:能受“不”“很”修饰,可重叠(形式为AA、AABB或A里AB),可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作谓语一般不能带宾语(这是与动词最大的区别)。
小练****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形容词。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
例如: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表示确数:一十百千万四分之一
表示概数:几少数两米以上五十多十七八
表示序数:第二初一初八老大老六
数词用法:一般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表数量的增加,可用倍数或分数表示;表数量减少的,只能用分数而不能用倍数表示。

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
例如: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棋,捏着长枪,和一
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表示物量:个斤片张
表示动量:次回遍下
量词用法:多与数词连用,简称数量词(实为数量短语);可重叠表“每”的意思;有的可以单独作主语、定语(登台唱(首)民歌)
小练****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数量词。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