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经》鉴赏
你洗涤了时间长河,使她变得如此晶莹澄澈;
你丰饶了中原大地,使她充溢着千年的馥郁芬芳;
雎鸠的和鸣响遍洲渚,夭桃的绚烂染红了云朵,
采采芣苢是夏的韵律,苍苍蒹葭写浓了秋色,
我们品味着
寤寐思服的感慨,宜室宜家的企盼,执子之手的执着,
是怎样细腻深挚的情感;
我们领悟到
雨雪霏霏的沉郁,鹤鸣九皋的慷慨,与子同袍的激昂,
是怎样深沉博大的本色。
抹不掉的是淇水岸边绿竹的神韵,
忘不了的是在水一方伊人的背影,
挥不去的是月光之下佼人的袅娜……
读《诗经》
皎洁深邃比星月,轻盈飘逸似云霓。
三百篇中乾坤远,三千年里人事移。
卷耳黍离传感慨,河广伯兮诉别离。
青冥浩荡终不改,颂风雅韵共朝夕。
临江仙读《蒹葭》
渺渺秋江清似镜,独映孤鸿倩影。苦苦追寻终难觅。蒹葭泻寒意,依然晨露浓。
冷雨凄霜伴伊行,扁舟一叶飘零。荧荧此心如皎月,清江薄雾里,独立满袖风。
临江仙读《桃夭》
朵朵夭桃红欲燃,恰似伊人娇颜。宜室宜家千般愿,碧水环环绕,朝晖映青山。
矮墙竹篱好田园,榆柳一生相伴。既耕既种复得闲,山溪桃花水,清风明月天。
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爱情诗
(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忧伤的爱情
(二)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热烈的爱情
(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来世相约
(四)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弃妇诗
(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思妇诗
(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婚嫁祝福诗
二、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亲情、思乡诗
三、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人生感慨诗
四、我觏之子,我心写兮
——赞美君子品格的诗篇
五、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讽刺统治者的低劣品行
六、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
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爱国诗
八、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宴饮诗
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另外还有小雅的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加起来应是311篇。)这些诗歌中,有十五国风160首,大雅、小雅105篇,周颂、商颂、鲁颂40篇。
一、时代及地域:
从其形式和内容的特点看,可以大体确认,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是周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这些诗歌产生的地域几乎覆盖了黄河流域的各个地区,包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
二、采诗、删诗之说:
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
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中有:“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这些史料表明当时是有采诗这种活动的。
关于采诗的原因,汉代学者推测为“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采诗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礼记乐记》中论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