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饭吃7分饱的启示.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饭吃7分饱的启示.doc

上传人:rjmy2261 2018/5/17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饭吃7分饱的启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饭吃7分饱的启示
——从两则案例想到的
本文从两则案例出发,分析了教学设计上的不足,对如何正确对待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设计准备七分,三分课上自由发挥,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比花大量时间精力在设计上更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设计案例
先看案例1:某优质课评比大奖获得者送教下乡,准备得非常充分,老师按照以往的设计按部就班,没想到那里的学生却不买帐,课堂教学效果相当差,显然已经是失败了。执教者愤愤然:人家都上得好好的,就这里的孩子不懂配合,基础太差!
案例2:一教师送教下乡,在课上对一个孩子循循善诱,大胆鼓励,使那孩子对上课表示关注,原班主任却长嘘了一口气:那孩子是班上有名的调皮捣蛋鬼,真怕在课堂上给老师难堪。执教者回:幸亏你没说这情况,要不我就可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孩子,就发现不了他的优点了。
同样是借班上课,同样是送教下乡,两节课的命运截然不同。原因何在?前者把问题归结与学生的不配合,素质差;后者则从不经意的对话中发现孩子的可造之处,保护、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设计上说,两者都很充分,也可以说都不充分,那就是两者对学生的关注都不是很多,但结果却不同。单从教学设计上说:
一、再充分的教学设计,也有缺陷
教学设计再充分,它也会因为上课的对象、时间、地点甚至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任何事百密总有一疏,课堂上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或其他情况都可能隐忍而发,这是教学设计不可能设计到的。具体的操作者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操控现场,这跟设计无关。
二、过分充分的设计,反成桎梏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间灵动的呼应,课堂上时时的变化会让师生产生刻刻的惊喜。学生的反应、回答会让老师得到新的启示,开始新的教学设想。一节设计充分的课,教师上课再没有随机应变、应时造势的灵动。如案例1,老师的不懂变通只会依葫芦画瓢,结果上课失败。甚至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反应”和“答案
”都设计好了,于是才出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循循诱导”,学生的回答跟老师早就设计好的答案——多媒体大屏幕上的答案一致,而不去管学生的答案是否更有创意、更贴切、更符合当时的场景。学生的思维因教师的设计而失去创造的活力。久之,学生将因为自己的回答不被老师采纳而失去信心,也会因为“反正老师会公布标准答案”而失去思考兴趣。而老师也会因此而感觉“孺子不可教”,然后又回到“填鸭式”教学,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三、充分的设计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
一节经过充分设计的课,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因某种原因而遭到失败,特别是一些教师期望值很高的课,对该教师的打击那是相当大的:因为教师的投入和付出与获取相差太大,这样的事情出现几次,会让教师失去对上课的***和兴趣,而且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连那么好的课他们都上不好,还能上什么样的课?从而对学生失去信心。而学生的感觉也是相当的敏锐,老师上课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案例2中的那个学生,如果上课的老师充分地考虑到了他的情况,就会对他有成见,不敢去叫他,就怕万一他上课捣乱,那么他也就会因此而发现不了自己的潜力,对他的上进心、信心、积极性打击颇大,还可能因此而造成师生间的仇视。
四、充分设计增大教师工作压力
精心的设计,一般要花多少时间?为了一节公开课很多老师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寻找资料,准备课件,再三修改,特别是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