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市民社会和和谐社会构建.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市民社会和和谐社会构建.doc

上传人:164922429 2015/6/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市民社会和和谐社会构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构建
【原文出处】岭南学刊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200506
【原刊页号】5~9
【分类号】D4
【分类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200603
【作者】陈创生
【作者简介】陈创生,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内容提要】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有其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基本内涵。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市民社会得到发育、成长和崛起。必须从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联接上解读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我国市民社会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与国家形成协调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这决定了其在结构和机制上、在社会公共秩序和个人心理精神秩序上,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特殊的作用。
【摘要题】理论探讨
【关键词】市民社会/特殊性/和谐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87-88页。
[2] 李培林:《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3年第3期。
市民社会本来是西方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的话语。伴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运动,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正在发育、生长和崛起。市民社会关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战略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难题,它所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可资的借鉴。本文旨在通过对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其对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演进及一般特征
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考察,了解其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基本内涵,对于理解正在发育成长的中国市民社会,揭示其特点、功能和作用是一种必备的知识背景和逻辑前提。
近代西方,契约论思想家们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关于国家与社会起源的社会契约论。他们把自然状态和市民社会看作是人类发展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在自然状态下生活的人们为避免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害,彼此交出了自然权力,签订了契约,由此形成的社会状态叫市民社会。在契约论思想家传统中,市民社会实质上是同自然状态相对应的文明状态,是国家的同义词。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思想家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市民社会一词的。
在17世纪的苏格兰思想家亚当·福格森那里,开始出现了市民社会的现代含义。他把市民社会界定为当时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之外萌发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是一种经济的、私人的社会生产领域,与政治的、公共的社会领域相对。他把以商业活动为目的的社团看作市民社会的特征。在他那里,市民社会与国家被放到了对立的两极。
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把市民社会界定为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阶段,理解为私人自律的商品交换领域及其保障机制。他还指出了市民社会的欠缺,以及市民社会在伦理阶段从个别性过渡到特殊性再到普遍性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联合体,是对家庭这一血缘共同体的否定,由此,市民社会具有一种普遍性。但是由于独立个人之间只是外在的工具性的契约与利益的关联,因而这种普遍性还只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它必将导致自然必然性与任性,最终导致道德的沦丧和社会混乱。只有依赖一个具体的普遍性原则的体现者——国家,才能改变这种异化状态。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上,黑格尔认为: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