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8/5/17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要借助一个与文本有联系的话题,激发、唤醒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文章,我姑且称为“曲径通幽法”。现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一、寻找文章的“空白”,于无声处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
    “空白”既有作者欲言而难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如果提问能够在文章的空白点上设计,往往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
    《〈宽容〉序言》教学中,有位老师指导学生在“刻着先驱者名字的石头上”写上碑文。这似乎与预设目标无关,但如果没有对文本的研读,就不可能写好碑文。在不少叙述性的文章中,人物的设计往往有较多的空白点。如《祝福》中,我们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我’不对祥林嫂说什么灵魂的问题,祥林嫂会死去吗?”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物的命运,从而对小说主题有更强烈的体验。
    二、寻找文章的“症候”,于难言处把握情感和态度。
    所谓“症候式分析”,用蓝棣之教授的话说,就是“以作品中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作为突破口,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症候”是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透露给读者,但又不想说得太明了的文字缺口。在阅读中,如果抓住这些“症候”,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又往往最贴近作者的原意。如在学****黄鹂》一课时,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句,引发学生探讨:为什么作者由黄鹂想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为什么说“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有的学生从文本出发,从几次写黄鹂在具体处境下的表现来尝试回答,有的从1962年作者所处的时代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结合钱理群先生的观点来分析……抓住了文章的“症候”设计问题,在作者有意强调或回避不谈之中,可以激发学生探寻研究的兴趣,而分析的过程往往会更多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寻找文章的“瑕疵”,于缺陷处培养严谨的学风。
    一般来说,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仔细研究的,但是疏漏还是不可避免。现行的高中教材,无论是文章还是注释,都能找出其“瑕疵”,有一些“瑕疵”是关涉到文章整体理解的。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拉动对文章的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中“风流”的注释;如《离骚》中“谣诼谓余以善***”中“***”的注释;如《师说》中“今之众人”的注释;如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浴乎沂,风乎舞雩”中“浴”和“风”的注释;如《神奇的激光》一文中有多处的病句和表达不完善的地方……抓住这些“瑕疵”来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交流看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科学的认识,养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解释的梳理、辨正,养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