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孔子世家》之感
初中时曾经读过《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只可惜当时由于文史功底的原因,没有读懂,现在再次翻开这本史家之绝唱,再次读这篇关于圣人的作品,觉得受益颇多。
太史公对于孔子的评价很高,原文如下: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一个“圣”字道尽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敬仰之情。那么太史公又是如何展现孔子作为圣人的不平凡的一生呢?
礼
史书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可以认为孔子就是那个时代“礼”的代表人物,所以,礼也是最能展现孔子的风采。《史记》中主要用了四个部分展现孔子的“礼”。
首先,在对孔子幼年的描写中有这样一段“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从小就学习礼仪,演习各种礼仪动作。对于一个普通孩子而言,在这样的年龄大概还不太清楚何为礼仪吧,但是孔子这时就已经接触礼仪,并开始学习礼仪,由此可以看出,礼仪对幼年的孔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然空口无凭,太史公接下来这样记载“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袂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以孔子葬母这件事情充分证明了孔子在礼仪方面的突出表现。之后,太史公还添上了这样的评价: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更是展现了孔子年少好礼的杰出表现。
其次,对于孔子的礼仪描述源于晏婴的一段话:“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这段话从表面看上是晏婴对孔子好礼的批评,他认为孔子的礼不能用来引导国民,这样的繁文缛节是不可能治理国家的,但是对于晏婴反对孔子之礼的原因又很特别:“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他认为孔子在礼这一方面造诣很高,其中的学问是几代人都不可能学会的。这一段看上去是对孔子之礼的否定,实则是赞叹孔子在礼仪上的成就很高,所谓“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太史公对孔子之礼的佩服由此看出,这里也不得不感慨太史公文笔的精妙,试想:若是这样的评价直接写出来该有多么无趣和空洞啊,但是太史公却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心中的想法,真可谓神来之笔!
第三,如果太史公对孔子之礼的描写就到此为止,那也太可惜了,所以在叙述了孔子的其它经历之后,太史公再次回到了“礼”上。这次司马迁记载了定公十年齐鲁会见的事情,在这次会见中,孔子两次打断齐国的演奏,以礼乐
不符为由,把齐国的乐人赶下台,优倡侏儒尽数腰斩。对于这件事情,“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最后“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孔子仅仅凭借着“礼”就征服了齐王,可见孔圣在礼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