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112-115汉堡.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12-115汉堡.doc

上传人:cjrl214 2015/6/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12-115汉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页码)112-115
(栏口)专题
(中文标题)双城记:上海&汉堡
(引言)
(作者)文/一凡图/地产星空
(内文)
郑时龄:两个城市一种印象
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他初次探访德国便对汉堡有了深刻的印象,10多年后,他再度重访汉堡,参加了跨易北河的汉堡发展规划设计研讨会。朦胧中他感到汉堡与上海很相似,汉堡人与上海人很相似,但是又从内心深处感到很不相同。
“汉堡和上海都是各自的国家通往世界的门户,在汉堡和上海,你都可以呼吸到清新的大海气息,倾听轮船的汽笛鸣响,你同样看得到驶向远方的轮船和展翅翱翔的海鸥,轮船的样子,总是让我为此而向往航海,向往游遥远的他乡。”郑时龄认为,水是城市的生命,水给予人们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汉堡的阿尔斯特湖,上海的黄浦江和苏州河为城市带来了生气。正因为水的灵气,使汉堡不同于德国的其他城市。。上海也因为水而摆脱了形式主义的城市肌理,更多地顺应自然的发展。
可能大多数的上海人,是先知道易北河和它的港口,然后才知道汉堡的。汉堡的特色是在于有码头、仓库、错综复杂的河道和船闸。丰富多彩的桥梁,整齐严谨的建筑,表现了汉堡的历史。其实,历史上的上海和汉堡一样,有着纵横交错的水网,如果不是近代以来,这些河道在城市建设工程中逐渐被填没的话,今天的上海也会像汉堡和阿姆斯特丹这样成为美丽的水网城市。
谈起汉堡,必然会想到汉堡浓重的色彩,一种融合了砖、石、树木、天空和海洋,经历过战争和大火的洗礼,饱经沧桑的色彩。上海的色彩虽然不像汉堡那么凝重,不像汉堡那样曾经如此惨烈,但同样浸润了人间的苦难和辛酸。
汉堡和上海的繁荣时期大致相仿,甚至两个城市的成型时代也大致为13世纪的同一个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汉堡和上海城市发展的全盛时期,奠定了这两座城市的基本结构。只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的特大规模城市建设使城市的建成区大为拓展,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耸立在上海的天际线上,使两座城市的共同点几近抹去。近代以来的城市快速发展,特殊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的演变,将各种城市结构加以叠置,使上海变成一座相当异质化的城市,这种异质化的过程是一种随缘式的跳跃发展。相比之下汉堡的城市异质化则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城市的变异是由于历史、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形成的。
事实上,长期以来,上海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规划,到20世纪50和60年代的卫星城,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新区中央商务区规划,2000年开始的郊区新城规划等等。冯·格尔康先生设计临港新城无疑是所有这些理想城市模式中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建筑师在其中倾注了思想和感情,城市中心的人工湖想必受到汉堡阿尔斯特湖的启示,成为上海与汉堡友谊的一个隐喻。
郑时龄表示一座城市应当总是以其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汉堡的建设采用的是“城市缝补”的思路,新建筑的插入仍然表现场所的精神,城市和城市中的建筑永远留存了人们的记忆。上海采用的是动手术的方式去进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记忆。多、快、好、省的建设方式,使城市失去了很多机会,只是满足于局部的改善,没有能以最好和最完美的方式去发展。虽然上海并没有像汉堡那样经受过战争的摧残,但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却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也抹去了许多历史的痕迹。太多的老建筑让位于新建筑,而新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