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案例研究:“三农”问题与公共政策选择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
(一)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户籍制度
1、等级身份制是世袭的、僵化凝固的
农民不是被当做一种职业,而是被当做一种与生俱来的身份,这是中国独特的社会阶层现象。
2、两种户籍权益形成天壤之别
社会保障制度、公共产品提供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
3、农民工的尴尬地位
农民即使进了城,甚至在城市定居多年,但仍然不能改变农民的身份,不能享有城里人的权益。
4、歧视农民、剥夺农民的制度安排
在城乡之间建起了一道制度鸿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政策,阻滞了城市化的进程。
(二)集体所有、均田承包的土地制度
1、中国是农民大国,而不是农业大国
主要农产品按人均计算仅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商品率很低,70%的农产品自给自足。
2、集体产权的特点
土地集体所有是一种淡化、弱化、模糊化的产权制度安排,它实际上是国家控制、农村集体承受控制结果的特殊产权形式。
3、政府扮演的角色
政府垄断农地的出让审批权,只有国家可以改变农地的属性和归属,国家是土地唯一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买卖都必须经由政府来完成。
4、中外产权制度的比较
从法律上到经济上我们在西方都找不到集体产权的身影。在集体产权的制度下,农民并无进入和退出集体的自主权,土地产权被虚拟化。
5、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本生存保障
土地不能增加只能减少,劳动力不能减少只能增加,资金投入农业不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
6、土地流转势头迅猛
乡村政府把土地承包给农户后,又反租回来,然后再以集体名义转租出去,获取土地差价。
7、政府通过征地剥夺农民
以低价征地,以高价卖地,几年来获利上万亿元。政府得大头,集体得中头,农民得小头。
(三)自给自足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横向看:乡村远不如城市
纵向看:今日乡村甚至不如人民公社化时期
投资主体:靠农民自己集资提供公共产品
客观结果:是三农问题日益加剧的集中体现
90%以上的村民没有享受社会保障;80%以上的乡村道路靠农民集资兴建;80%以上的乡村没有圬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70%的村民没有卫生的厕所;70%以上的乡村基础教育靠农民集资兴办;60%的乡村卫生院几乎处于瘫痪状态;50%的乡村没有卫生的饮用水---自来水.
(三)农民工安置问题未得到解决
1、中国今日制造大国的地位,其实是农民工支撑起来的。
2、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被边缘化。他们既失去了农民的特性,又未获得城市市民的资格。
3、农民工把最年青、最健康的人生阶段奉献给了城市,但他们及子女的未来是没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