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青海马铃薯淀粉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2007年第2期)
青海省商务厅  周勇峰  孟  芳
马铃薯是青海广大农业区的传统优势作物,以抗旱、高产、优质、高效、全营养等特点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具有十分广泛的工业用途,可用于造纸业、食品加工业、胶粘剂生产、饲料工业、纺织业、糖果工业、铸造业、石油工业,以及在烘焙粉末状物料时作为吸水辅助剂、发酵制品的原辅料、片状制品凝固剂、肥皂填充料、化妆品稳定剂、干电池中隔离剂、硝基淀粉制造原料、农药混合吸附剂、锅炉用水净化剂以及采矿作业用水澄清剂等。
一、青海马铃薯产业的突出优势
,马铃薯质量优良
青海地处高原,气候冷凉,传毒媒介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加之青海土质多为栗钙土,土质、土性良好,易于养分和矿物质的吸收,特别是富含马铃薯所需的钾元素,十分有利于马铃薯生长,是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地区之一。适宜的生态条件使青海种植的马铃薯平均亩产均在1500公斤左右,比全均亩产高500多公斤。淀粉含量为16%~%(国家规定20%以上即为高质品种),均属国内中上品质。
,价格优势明显
青海现有的830多万亩耕地当中,%为山旱地,其中70%以上的山旱地适宜种植马铃薯,约500万亩。而2005年青海省马铃薯的实际种植面积仅有不到112万亩,平均单产仅为1500公斤。农民只需增加马铃薯种植的科技含量和投入,随着市场的有效带动和收购价的提升,平均亩产能至少提高500公斤,增产优势明显。
,比较效益突出
青海山旱地在其总耕地面积中占有较大比重,旱地的收益状况决定着青海农业的总体收益水平。通过对青海山区农户种植情况调查结果的对比表明,旱地种植马铃薯,平均纯收益达659元/亩,比种植小麦、豌豆、胡麻等高4~5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种植效益显著。马铃薯的抗旱灾、雹灾、虫害能力也较强,优于小麦、油菜和其他粮食作物。
青海各地大力开发具有高原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优化种植业结构,农业结构的市场化趋势明显增强。
(1)向优势产区集中
为落实农业部《关于恢复粮食生产的意见》,确保粮食生产,青海省在农业项目设置上,加大了对优势粮食作物的扶持力度。如2004年青海省投入专项资金1040万元,重点扶持了湟中、互助、乐都、平安、大通、贵德、湟源、民和等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覆盖面积达58万亩。而湟中等8个县的马铃薯种植占青海省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85%,比2003年提高了近10%。
(2)生产专用化、优质化进程明显加快
青海2号高淀粉型及大西洋、夏波蒂等薯片、薯条型马铃薯,下寨65号等菜用型马铃薯得到快速推广。2003年实施的《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项目》所生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全部应用于2004年的生产,使马铃薯脱毒化率由2003年的49%升至2004年的约60%。
二、青海马铃薯发展现状
近两年来,青海省各地突出特色调整结构,扩大适应性广和效益高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青海省马铃薯协会所做的调查显示,2005年,,其中马铃薯播种面积为112万亩,比2004年扩大了10%,增幅较大的依次为互助、湟中和乐都县,增幅均超过30%。青海省马铃薯产量160万吨,商品率超过30%。
在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积极引进、培育、推广脱毒175、陇薯4号、下寨65、高原4号等高产薯种和脱毒薯种,马铃薯单产水平迅速提高,鲜薯亩产最高突破5000公斤。
截至2005年底,青海省已建成投产上规模、上档次的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企业4家,鲜薯加工能力为44万吨/年,。建立的高原4号、下寨65、青薯2号以及小白花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14万亩,辐射带动了农户5万户。青海威思顿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2万吨,生产精淀粉2万吨;互助绿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8万吨,;乐都嘉宝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2万吨,生产精淀粉2万吨;民和威思顿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2万吨,生产精淀粉2万吨。此外,青海广大乡村还有130多家专门从事淀粉、粉条、粉丝生产的小作坊,年生产量约为5万吨。其中,加工马铃薯不足1000吨/年的小型加工企业有30多家,年加工能力不足500吨的小型家庭作坊有100多家,其产品主要是粗淀粉。
三、马铃薯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青海部分地区的基层政府和农民仍然停留在传统饮食观念上,将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对待,对其优良的加工性能和高附加值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马铃薯加工型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