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词欣赏专页(一)
一、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的前四句写了什么?后四句又写了什么?尾联写了什么?
答: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后四句实写登楼后的所见所感;尾联写的是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
2、诗的前半首与后半首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一气贯通。
3、“白云千载空悠悠”与“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的写作对象有何不同?这两处“空”有何作用?
答:第一个“空”写的是黄鹤楼,第二个“空”写的是白云。空旷的黄鹤楼与飘渺的白云相互映衬,更突出“空”的意境,作者借写景实写对人生的感悟—岁月流逝,世事沧桑。
二、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齐鲁青未了”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泰山的高大?“决眦入归鸟”蕴藏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齐鲁青未了”一句以所见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决眦入归鸟
”一句蕴藏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整首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在写“望”,请作具体分析。
答:首联写远望之景,颔联写的是近望之景,颈联写的是细望所见,尾联写的是由望而产生的登岳意愿。
3、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上云雾缭绕,飘渺有若仙境,诗人的心也为之荡漾,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的美景。
4、品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答: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三、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共同鸡。
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几幅画面?各有什么特色?与下片词有什么联系?
答:这首诗描写了三幅画面,第一幅: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第二幅:山上松间的沙路洁净无尘;第三幅:黄昏时细雨中传来杜鹃鸟的鸣叫声。前两幅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画面显得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第三幅是从听觉上来写的,突出了静谧的特点。上片的写景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答: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身处逆境而不伤感悲观的人生境界。
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结合尾联解释诗题中“送别”的含义。
答: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恋不舍,但诗不却从水的方面来写,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地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国去。四此后来,题目中的“送别”就是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字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而“入”字,让人感觉好像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从而勾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3、描绘“月下尽天镜,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