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直击高考] 本单元包含的章节为中国古代史第五章,涉及的高考考点有(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①北宋的建守和分裂局面的结束②中央集权的强化③科举制度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②庆历新政③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①契丹的兴起和建国②宋辽的和战③西夏的建立④宋夏的和战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①金的建立②辽和北宋的灭亡③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④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①蒙古的兴起②成吉思汗的政权建设和征战③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③民族分化政策④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①科学技术②理学③教育④文学等
五代、辽、宋、夏、金、元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从列入高考的考点来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政治、民族关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
政治方面:总体趋势是从分裂割据,若干个民族政权的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由于过分地集权,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中期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宋仁宗时出现了“庆历新政”、宋神宗时出现王安石变法,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改革失败。积贫积弱状况依然如故,统一未能完成,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其长期并立,这种分裂对峙局面一直持续到元的统一。元实行了行省制度,有效管辖了广大的版图,说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民族关系方面:两宋时期,北部的少数民族如契丹、党项、女真等族都建立过政权。它们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成员和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各民族政权的建立、发展、与汉政权并存及灭亡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两宋时期的三次和议,对汉政权来讲,虽属屈辱性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反映了两宋政权的腐败。但客观上维护了长久和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入了一个新高潮。两宋时期的民族战争,在性质上是有正义性和非正义之分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肯定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文化方面: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三大发明的传播与使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教育、史学、艺术各个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卷概要]
本套试题考查的范围为中国古代史第五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考查的内容则重于各历史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套试题的特点是:(1)突出知识的整体性与新颖性。本套试题通过习题训练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把握这些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性结构。在试题的设计上力求把历史知识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构筑历史知识的整体,如第l~4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为背景,第5~11题以范仲俺、王安石变法为背景,12~15以民族关系为背景,题型设计规范,由浅入深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全面。(2)突出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宋元历史近几年成为各省高考的重头戏,尽管涉及面比较广,但大多还是围绕改革、民族关系、科技文化来命题,本套试题反映高考的命题这种趋势,使单元练习更富有针对性。如:选择题5—11题、材料题26题就是对改革的相关知识的考查;选择题12—15题、材料题27题就是对民族关系相关问题的考查;选择题22—25题、问答题29题就是对科技文化史的考查; (3)充分发挥史学的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通过22—25题、29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间的
“议和”与“战争”,同时掌握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融合相关的史实,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试题全解]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宋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国统一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回答1——4题
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其中首要措施是(A)
A、削夺大将兵权 B、削弱丞相权力
C、削弱地方的权力 D、扩大科举规模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宋初统治者吸取了唐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加之宋太祖原是禁军大将,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所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首先从削夺大将兵权开始。
[答案]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