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论文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美”与“恨”之关系.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文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美”与“恨”之关系.doc

上传人:dsmhb 2012/8/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文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美”与“恨”之关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文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美”与“恨”之关系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美”与“恨”之关系
摘要:历来学者对于《长恨歌》的研究铺天盖地,尤其对其主题的看法众说纷纭。本文在集众家之评述的前提下,否定了《长恨歌》为单纯讽喻诗,以世界公认的悲剧定义——“美”的毁灭为中心,从审美角度探讨分析“恨”中之“美”与“美”中之“恨”在长诗中相辅相成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诗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形象在民间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主题,感伤诗,讽喻,“风情”,“戒鉴”,悲剧定义,审美活动,审美情趣,“美”的怀念,“恨”的延续,完美的统一。
白居易是我国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他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口号,在“新乐府”运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作风格“意到笔随、挥洒自如、流利明快、意脉贯通”,其诗歌以“浅切”见长,相传老妪能解。
以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白居易的诗文前期表现出极高的参政热情和“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写有讽喻诗《秦中吟》等,思想倾向鲜明,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作出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后期深感***险恶,转而独善而远祸,受佛道影响较大,关注一己自我,乐天安命,在率意自在中流露性情,追求闲适和超然物外的淡泊宁静,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舒放。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白居易的诗词:“称心而出,随笔而写”、“看是平易,其实精纯”。“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说的就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两首著名的长篇叙事抒情诗。
《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任周至县尉时所作。一天,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出游,谈到李杨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如何?”于是白居易赋诗、陈鸿作传,歌传本为一体,都以李杨的爱情故事为题材,而最终结局又是悲剧,“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故曰《长恨》。
一、“美”与“恨”的悖论之争
《长恨歌》虽历时千载,但依然脍炙人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自夸道:“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此增价”,而“一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读者的心声。然而,《长恨歌》之“长恨”究竟为何?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观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派:
(一)爱情主题说
不可否认,在唐代《长恨歌》之所以受大众喜爱,与其对李杨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缠绵悱恻的描写是分不开的。他们的爱情“犹如一曲生死之恋”,“其描写情事,如泣如述”。可以说,这部作品对李杨事迹的剪裁,模糊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皇帝与妃子的关系,将其描绘成天上人间生死相随的恋人。这样的爱情不仅契合唐人浪漫的审美心态,是当时民众所渴望的经典爱情,宣扬真正的爱情,而且饱含了对李杨的同情,揭示了其爱情悲剧结局的必然性。白居易将《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而非讽喻诗,也表明了他对这首长诗的宗旨定位。他是在“借兴亡之事,说儿女之情”。
(二)讽喻主题说
唐代诗人喜欢拿李杨二人的故事作为讽喻的对象。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李杨二人糜浮的生活以及当时百姓水深火热的处境:“东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深刻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与阶级矛盾的极端尖锐,预示着安史之乱的必然发生。陈寅恪在《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