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意象:顾城评论之二.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意象:顾城评论之二.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5/21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意象:顾城评论之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前期的顾城,还只是承受着信念与现实的啃噬,而后期,他却要承受怀疑的压力。只因,前期他还只是关注于情绪,只感到一种最切实的个人体验:现实的不符合梦想。但,后期,他却走入了思维,总思维到“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种怀疑才是最具冲击力的,以至他的信念再也不能无条件的确定。前期,他还可以天真的跟随信念并坚持,因为他不去追问不去寻求反思,但,一旦去追问那个悖谬之源头,并知悉了这一源头,看到了因果的冷酷笑容,便足以粉碎一切的信念。必然性是致命的毒药:幻觉之死。
    不知悉真相,所以还可以幻想。一切期求,只因为这种真相的不可确定。存在有半分的可能性,都足以维持整个的期待,而因果必然性,容不下可能,也容不下期求。
    后期的顾城,越来越显出对物的暴力及对物的无能为力。希望纳物为己有,却又受抵制,不能再同一于物,介入的怀疑意识让这分裂越来越明显。
    顾城走入物,却并不进入物的区别、对立、差异里,区分一种差异、类别,必须求之于理性、反思,这点顾城努力规避的。他尽可能的让物本真在场,同一性,整体性,完美性——希望能达到一种契合:完美地嫁接于总体性。努力用情绪来粘合这些异质与差异,但连情绪本身都未必纯粹,总是自我对抗,分裂,那一种粘合又如何来达到彻底?
  顾城的诗,意象是历时性的,而不是共时性的,是一系列“连续”的进行、发展、序列,而不是“平行”“并列”“同置”的空间意象。顾城关注时间比关注空间多,这自然,更造成了内在的裂痕。时间上的前后继起与逝灭,记忆与现实,更易挑起人对死亡、对失落的敏感性,而空间上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影响离要小许多。许多人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对空间的敏感度高。而许多人能承受空间的陌生却不能承受生命的陨落,正因为这样,顾城的意象链条是取代,而不是置换,是行走,而不是放置。
  从这点上讲,顾城的主观性很强,总因个人情绪的突如其来而切换场景及布局,造成了前期的一种历历在目的繁多,意象在这种不确定里招摇,没有中心点,没有终结与开始。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恒与生命,
      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
      永恒的美,奇光异彩,
      却无感无情;
      生命的美,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烬。”
    前期的作品,源于此。这种认知,是种贴近直觉的把握,没有注入思维。所以,还可以渴望永恒与生命的美,而到后期,便只剩下“不同尺度的微笑”。
    “收集起希望的光泽,
      熔铸一个灿烂的明天。”
      不惟残有幻梦,还希望能有所“行动”。前期的他,相信存在行动的可能性,后期便全没了行动的自觉意识,全在现实里支离破碎。幻想,最大的那一幻想,是对行动自主的幻想,以为自己可以去“完成”与“实现”。结果,“一切都被世界借走”,缺场的一切,再也留不住那一点行动的自由意识,一切都在走散,没谁能强加影响。
      望它留,它在走散,望它走,它又在原处停留,这种时时存在的行动与意愿之背离,渐渐使对现实的认知由一种偶然走向必然甚至走入命运,这也必然使顾城渐渐地失却了对美好、梦想、希望等的无条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