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肠梗阻(复杂性)肠内置管排列及经管肠内营养的治疗.pptx

格式:pptx   大小:530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肠梗阻(复杂性)肠内置管排列及经管肠内营养的治疗.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18/5/22 文件大小:5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肠梗阻(复杂性)肠内置管排列及经管肠内营养的治疗.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肠内置管排列及经管肠内营养治疗复杂肠梗阻
一、技术形成背景
二、技术形成理论根据
四、置管治疗
五、拔管方法
六、 Baker内固定术手术指证
三、置管技术和方法
一、技术形成背景
为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
1937年Noble创用小肠排列缝合肠浆肌层之外固定术(浆膜固定排
列术,Noble缝合排列术)。
1960年Child 在分离粘连、排列肠曲后, 在小肠浆肌层及小肠系膜
经外缝合固定(系膜固定排列术,Child缝合排列术),此法优于
Noble 的小肠排列缝合肠浆肌层之外固定术, 使肠梗阻复发率低。
其共同的缺点是:小肠外固定术后有可能在肠管转折处形成锐角而
再梗阻。此外由于Noble法缝合固定小肠浆膜,易引起肠壁撕裂形成
肠外瘘;而Child法缝合小肠系膜易造成肠系膜血肿。
为克服上述缺点,White于1956 年提出了小肠内置管排列术
(intestinal Intubation plicaton , IIP)的概念,
1968年由Baker将其改良和完善。该手术原是利用M-A管作为
肠内支撑管,经顺行或逆行法插入小肠内,并将肠袢作盘状排列。
由于支撑管橡胶的弹力作用,其转角处可形成较大的半弧状,避
免了锐角的形成。
由于内固定术操作简便,易掌握,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而逐渐被广泛
采用(IIP,改良White术,Baker内固定术)。
二、技术形成理论根据
电镜与组化的研究证明, 肠粘连的基础在手术后3-6小时
内已奠定, 大约经过一周时间完成, 内固定术术中就开始
发挥作用, 利用其肠内固定管的橡皮弹力支持作用, 使小
肠肠袢作较大弧度的环圈状排列, 避免形成锐角, 把粘连
控制在一个不容易发生梗阻的位置上。
三、置管技术和方法
肠管排列方法
置管方法
内置管的选择
和制备
内置管的选择
和制备
(1)M-A管市场上已无供应。
(2)两根F14或F16胃管头尾相接自制。
(3)全长3~4 cm 硅胶管自制。
(4)带气囊双腔内固定管,日本产,国内可购。
(5)采用橡皮管,全长3~4 m,分两段,前段长约
2 m ,内径0. 3 cm ,隔5 cm 剪一侧孔,放置
空肠段;后段长约1. 5~2 m ,内径0. 5 cm ,
隔15 cm 剪一侧孔,放置回肠段。
置管方法
(1)顺行置管法(Baker内固定术) 距屈氏韧带约10-15cm 处,
在空肠上段造瘘,置入预备好的肠内管,按顺序由空肠至回盲部,空肠
上段造瘘处肠内管荷包包埋,在荷包缝合处向近端空肠隧道式细丝线
缝合小肠浆肌层,继缝合3-4针固定于邻近的腹壁下,以防造口处渗漏。
经右上腹壁戳口引出并固定内固定管。
(2)逆行置管法切除阑尾,由阑尾根部残端经回盲瓣向回肠、空肠
方向插入预备好的肠内管,直至距屈氏韧带下10-15 cm 处, 残端处双重
荷包缝合固定。继缝合3-4针固定于邻近的腹壁下,以防造口处渗漏。经
右下腹壁戳口引出并固定内固定管。
(3)顺行逆行双管同时置管法距屈氏韧带约10-15cm 处,在空肠上
段造瘘,置入预备好的肠内管。切除阑尾,由阑尾根部残端经回盲瓣向回
肠、空肠方向插入预备好的肠内管。使两管在小肠会师。其余操作方法同上。
肠管排列方法
自回盲部起将全部小肠作每段15~20 cm
的S 形排列。
四、置管治疗
肠内营养支持
中药应用
中药应用
(1)中药应用的理论基础
(2)中医证型的确立(中医辨证依据)
(3)治疗方法
(4)方剂和药物组成
(5)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