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地方政府保经济增长方法论的思考
【内容摘要】保经济增长是当前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为GDP增长速度进行的无效投资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来目的。地方政府被动地采取应对措施保经济增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主要适合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地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适合于市场狭小的地区,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以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主。资本、劳动、技术和土地等自然资源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政府经济增长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任何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障经济繁荣;没有经济繁荣,就无法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当前,保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纷纷出台了众多措施。然而怎么样防止单兵突进,综合运用资本、劳动、技术、土地和制度等因素,才能保经济有效增长。在这些更加重要的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考虑的不多,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地采取应对措施,地方政府保经济增长的方法论值得探讨。
一、地方政府在保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定位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和市场主体有待发育,政府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承担起了主导经济增长的任务。政府通过深度介入经济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
力量。但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是一个特殊的主体,缺乏市场信息和市场感受,又追求多元目标,而且有巨大的公共权力和动员能力。实践证明,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往往会陷入粗放的高速度、低效率的境地。这种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往往误导人们尤其是地方政府官员深信,只有政府主导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发展是政府的“第一要务”被简单地理解为政府制定经济增长指标,事无巨细地指挥操作微观经济领域和竞争过程,用行政权力调动社会资源,组织企业和社会组织实现政府的增长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周期与政府换届一直保持着特别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这一传统惯性尚未完全消除,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只能在顺应经济运行基本方向的基础上抑制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防止过冷或过热,但却不可能改变经济向下或向上运行的基本趋势。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活动所施加的影响力,在企业追求利润的强烈动机面前,影响力调控力非常有限,有利于企业的调控政策会被顺利接收,相反的则会受到强烈抵制。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政府在国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要纠正那种直到今天仍认为政府无所不能的认识,注意到地方政府保经济增长方法的局限性。
地方政府保经济增长职能转变或角色调适,不是一个单纯的角色认知演变过程,在很大意义上是一个权力和利益的多元博弈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树立“政府只是一个服务性角色,市场是主导”的理念”,重新审视政府对经济的影响能力,只有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摆到一个正确位置,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让位给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经济增长的模式,才能实施对经济的有效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实现预期的增长目标。
二、地方政府保经济增长要多些自选动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制度环境的深刻演变,为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构建了特定的约束条件和激励机制,规定了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不同策略集,塑造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政府角色模式。特别是目前在保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除中央政府的规定动作之外,地方政府要多点自选动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产业组织构成,有的重制造业,有的多加工贸易业,有的则可能是以旅游业为主。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同地方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冲击受力面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与此相适应,各地的应对举措也应该各有侧重点和着力点。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在针对本地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实际“救市”保经济增长的自选动作方面,
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滞后现象。
自选动作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地方政府保经济增长的至胜法宝。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政府主管部门采取了针对本省实际的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以近来出现较多企业搬迁的某市为例,这个城市曾经以“中国制造”闻名于世,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由于产业结构以出口为主,所以在世界金融危机下,随着国际需求的大幅度减弱,这个城市就首当其冲,出现中小企业甚至是大企业减产倒闭的现象。以该市目前的现状,救楼市显然不是救经济的首要任务,救企业才是。遗憾的是,面对企业严重的困境现状,我们只看到他们不断动用政府公共财力替企业偿还员工工资,并未见到有包括减免税费促企业转型转产或者奖励企业生产等专项措施出台。
自选动作是否具有操作性和带动作用是地方政府出台保经济增长措施的关键。自去年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