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手足口病23951.ppt

格式:ppt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手足口病23951.ppt

上传人:cdsqbyl 2015/6/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手足口病23951.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手足口病
保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石艳玺
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属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 无外壳、正20面体、直径20-30nm、单链RNA
病原学(理化性质)
560C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
对***有抵抗力,20%***,4℃作用18h,仍然保留感染性
耐酸: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
对去***胆酸盐等不敏感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甲醛、***化物、酚等化学物质可抑制活性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人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传染源。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消化道:粪-口传播。
呼吸道: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
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
台湾资料:EV71家庭接触传染率为52% (176/339家庭接触)。其中传染率分别为,同胞84% (70/83);堂表血亲83%(19/23);父母 41% (72/175);祖父母 28%(10/36);叔叔阿姨等26%(5/19)。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