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八章
活性微量元素
一硒(Selenium)
(一)概述
发现: 。
19世纪60年代,一些饲料污染过量的硒而导致急性中毒事件的发生。
在这之后的100年间,关于硒生物作用的研究因此集中在其毒性方面。
20世纪50年代法国科学家施瓦茨(Schwarz)最早发现硒对肝脏有保护作用。他在研究引起肝坏死的病因时,发现含硒氨基酸和维生素E对肝脏都有保护作用,同时发现并与1957年5月17日测定结果,硒对肝脏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这是人类第一次证明硒具有动物营养作用,是人类认识硒的第一个里程碑。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卫生组织肯定了硒的功效,宣布了硒是动物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这是人类认识硒的第二个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初发明了测定微量硒的方法的同时,逐步发现了硒可以缓解雏鸡的维生素E缺乏症,还发现家畜的白肌病是由缺硒引起的,硒又可以预防犊牛及羔羊的白肌病。罗卡尔克(Rotruck)在研究硒的作用时,发现了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构成部分,在缺硒的情况下,这个酶的活性就不能充分表达。这些研究说明,硒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的必需物质,于是在1973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宣布,硒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此后对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
人类认识硒的第三个里程碑,是中国人对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发现克山病区缺硒,硒可以治疗和预防克山病。这项科研成果是在1980年第二届关于硒的国际会议上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杨光圻教授宣布的。因为由此确证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应该像每天必须摄取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一样,也必须每天摄取适量的硒。
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是首先在中国发现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1935年冬在黑龙江克山县发生急型暴发流行,引起注视,故称为克山病。以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亦陆续被确认。经长期大量的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治疗和预防以及实验室所研究的结果,证明克山病是一种独立的地方性心肌病。
根据克山病在临床上的心功能状态和发病经过,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克山病。前三者为心功能失代偿型,后者为心功能代偿型。慢型在临床上非常类似心肌病中的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在流行病学上表现为明显的地区性、时间性和人群发病特点。
克山病发生在我国由东北到西南的一条过渡地带上,涉及到16个省(区、市)的32个县(市、旗)。。河北省发生在2个市11个县84乡(镇)105个村(屯),341万人口。本病主要发生在自产自给的农村。日本(1957年亦称信州心肌病)和朝鲜北部地区(1954年)有过发病报告。
克山病在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多发年和多发季节。急型多发生在冬季,而亚急型多发生在夏秋季。多发年常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在人群分布上几乎全部发生在病区自产自给的农业人口,其中又多发生在生育期妇女和断奶后学龄前儿童,三分之一有家族发病史,病人集中或几年之内间断的在同一家庭发病,而这些又常是当地生活困难的农业户及新迁入的病区的困难农业户,在东北、华北、西南等病区还同时存在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WHO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有40多个国家,我国有72%的县(市)属于低硒和缺硒地区,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等严重缺硒地区有克山病、大骨节病发生,一些癌症高发区(如江苏启东市)也属低硒区。恩施市是迄今全球发现的唯一高硒区。
一、水土经调查病区与非病区的水源和植物,发现两者的某些化学元素,如硒、铝、镁等有差别,特别是硒缺乏与克山病发病的关系较密切。        二、感染认为可能由嗜心肌病毒所引起。近年来,在西南地区已从病人的血液和组织分离出一些病毒,经鉴定是以柯萨奇、埃可等肠道病毒为主。        三、中毒可能与生物碱、二氧化硅、重金属等中毒有关。        四、营养缺乏可能缺乏心肌代谢所需要的某些微量元素、氨基酸或维生素。
(二) 硒的性质、吸收与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