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之《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徐家店镇中心校王善云
文中提到在郑校长任职的三年多来,经常布置老师们写文章,但是好多老师都感觉写文章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对于老师们的想法郑校长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将写作视为某一小部分人的专业,这是错误的是一种偏见。写作只不过是另一种说话而已,虽然写作比说话要艰苦些,但本质上都是一种表达。”并且在文中对于如何进行写作都有较详细的论述。
我觉得我看了这条“建议”之后,具备了郑校长提出的三个写作条件的前两个“我想说和我有的说”。至于第三条“我能不能说好”就没太有自信了。因为我认为我资历尚浅,还需要深加工、改造才好!
我想说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对过去“写作”的经历的回忆;二是我对未来写作水平的憧憬。为什么是这个两个方面的内容呢?我想是与这几天遇到的问题有关吧,学生的写作让我头疼,简直“不堪入目”,不管是平时表现好坏,写作文的时候学生们一致表现为差。我只知道症状的表现,却没有找到对症的药来下。巧的是,最近研修的语文,这一专题是研修的学生的写作问题,给我启示很大。我想自古“身正为范”,既然我想教好学生们,那我必须先写好才行,所以,借此,反思一下,计划一下。
以前对于看书,我是个勤奋的乖孩子、好学生,不但看得多,而且看得精、读得深,最值得表扬的是,做记录能够做到认真、仔细。
那时候的自己是安静的、寂寞的、专一的。专于学习、专于读物本身、专于自身的发展,虽然身影时孤独的,但是内心却很充实、很丰富,也很满足。自己的所思、所写也都是准确而富有内涵的。
随着身体的融入、心门的敞开,许多未曾有的东西掺进我得灵魂之中,驾驭者我的思想,使我变得不再单一、不再身单影只,但是这时的内心却是空洞的。甚至于许多事情不是做给自己或是为自己而做,更多的是做给别人看,或者说演给别人看更确切。再翻开书本,最在乎的是它能给我什么,而不是我能获取什么。不再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挖掘者,而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既然要适应某种东西,必然会去掉自己身上某种
“不合时宜”的成分,如果去掉的正是自己最精华的部分,那么就会元气大伤,甚至一败涂地再也难以翻身,所以,无论形式如何、压力怎样,一定记得适应或是被同化的同时,留住自己最压轴的部分,只有死守住自己的精彩,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