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NP架构-汇聚层路由器的完美选择.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NP架构-汇聚层路由器的完美选择.doc

上传人:wc69885 2015/6/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NP架构-汇聚层路由器的完美选择.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NP架构-汇聚层路由器的完美选择
1 汇聚层路由器的需要
按照经典IP网络结构划分,一个网络往往包括核心骨干层、边缘汇聚层和接入层,各个层面的设备都会有明显不同的技术要求。
 
图一:IP网络层次示意图
用户对核心层设备的要求是大容量、线速性能、高可靠性安全性和具有实效的QOS技术;汇聚层设备则需要高性能、多业务支持能力;接入层设备关键是提供丰富的接口类型和完善的协议转换机制以及用户区分技术。
对于汇聚层路由器来说,高性能应该是至少2个GE端口的线速转发能力(一个上行一个下行),而多业务是指能支持MPLS、NAT、QOS甚至是Ipv6等各种协议应用,尤其是要能快速支持新的网络协议和应用。
汇聚层路由器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近20年时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单CPU内核,集中式转发;
分布式CPU,分布式转发;
CPU+ASIC,分布式转发;
NP+CPU+ASIC,分布式转发。
那么,路由器核心器件不断更新的动力是什么呢?
技术的发展最终动力来自业务的需求,路由器的发展无疑也是符合这一原则的。
这里的业务不仅是狭义的数据、语音、视频的应用,而是广义上的各种网络应用,例如QOS、VPN、ACL、NAT、IPv6等等。每一种新的网络技术或者协议其实都代表着一种新的业务,而每一种新的硬件架构的出现其实代表着整个网络业务在发生巨大变化。协议的更新与业务的关系和硬件架构的更新与业务的关系异曲同工。
业务类型的丰富导致了分布式转发架构的出现,业务流量的激增开辟了ASIC的广泛市场,而高速业务的类型不断增多、多业务的融合最终促使NP的应用。分布式CPU模式虽然分担了不同流向的数据包,但是性能无法保障;ASIC芯片保障了性能,但是它2-3年的更新周期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业务变化,所以需要一种面向数据分组处理的、具有体系结构特征和/或特定电路的、软件可编程器件,这就是NP,网络处理器。
在汇聚路由器发展的过程中,NP的出现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目前汇聚层
路由器
硬件设计首选的核心芯片。它是目前三网融合、电信IP网、以太城域网等网络发展方向上的一个关键硬件技术,因为它具有汇聚层路由器最需要的一些关键特性。
2 NP的关键特性
 
图二:NP体系架构示意图
NP模块要高效工作,是需要一个整体系统地支撑,这个系统一般包括通用处理模块、微引擎、外存接口、高速外存接口、片内缓存、数据总线接口和PCI接口等部分。另外,一些NP还有专门的总线接口用于多个同样的NP的扩展,这些通过专门总线扩展的多个NP系统具有比单个NP强大得多的处理能力。
 
图三:微引擎内部结构示意图
高性能
NP模块通过先进的系统架构和微引擎设计两个层面来保障高性能。
系统架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特性:
(1)数据转发和控制管理相分离
以CPU为内核的路由设备,主CPU在控制数据转发的同时,往往还需要负责路由表的维护、整个系统的监控、对数据做深层处理等复杂操作,所以很容易超负荷直至死机。而NP架构下,数据转发由微引擎完成,其它功能则交给内置或***的通用处理器(如图一中的Xscale处理器),实现数据转发和控制管理完全分离,有效保障了数据转发的线速性。
(2)两种软件架构——串行与并行
多个微引擎之间可采用串行和并行两种软件架构。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