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胶体的制备及其电泳速率的测定
药学院基化系
一、实验目的
(OH)3溶胶。
。
。
。
二、实验原理
什么叫溶胶?
溶胶是个多相体系,固体粒子以10-7~10-9 m大小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即形成溶胶。
常见的分散系统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
<1nm
1~100nm
>100nm
主要特征
均一、稳定、透明
均一、介稳性、透明
不均一、不稳定、
不透明
举例
食盐水、酒精的水溶液
牛奶、豆浆
泥水、河水
溶胶的制备方法:
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粒子大小的质点。
常用方法有研磨法、电弧法、超声波法、气流粉碎法、高压匀浆法、胶溶法等。
把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聚合成胶粒大小的质点。
物理凝聚法:有蒸汽冷凝法、改换溶剂法、包膜法等;
化学凝聚法:有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法等。
本实验用FeCl3的水解反应制备Fe(OH)3溶胶。
ζ电势在研究溶胶性质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理论课介绍)
本实验采用宏观界面移动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的ζ电位。
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分散介质的粘度
电泳速率
真空的绝对介电常数
分散介质的介电常数
电势梯度
和分别为分散介质的粘度和介电常数(对水而言,在25℃时,=×10-3Pa·sec,=81); 是电泳速率(m·sec-1),=h/t; E是电势梯度(V·m-1),E=V/l; 0是真空的绝对介电常数,×10-12F·m-1。
将 u=h/t , E=V/l 代入上式,得
三、实验步骤
取一只洗净烘干的250ml三角烧瓶,倒入约10ml 5%火棉胶溶液,转动使之在瓶壁形成均匀薄层,倾出多余的火棉胶液,倒置三角烧瓶于铁圈上,让剩余的火棉胶液流尽,使乙醚挥发。等不粘手时,往瓶内注满水浸泡几分钟,溶去乙醇。倒掉水,在剥开处的膜和瓶壁之间缓慢注入蒸馏水,使膜脱离瓶壁后,轻轻取出。再测水漏,浸泡在蒸馏水中备用。
注意事项:
剥开膜时,借助水的浮力使之脱离瓶壁。
三、实验步骤
(OH)3溶胶
在50ml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边搅拌边滴加2ml 3FeCl3溶液,加毕继续沸腾3min,得到棕红色的Fe(OH)3溶胶。
注意事项:
(1)要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凝聚。
(2)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
(3)FeCl3不能过量,因FeCl3本身是电解质,过量的FeCl3也能使胶体发生凝聚。
(4)不能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加热过度会使胶粒运动加快,发生凝聚。
(5)制备Fe(OH)3溶胶时,FeCl3溶液一定要逐滴加入沸腾的水中
三、实验步骤
(OH)3溶胶
将制备的Fe(OH)3溶胶冷却至50℃左右时,倒入火棉胶袋中,用棉线扎好袋口,置于100ml烧杯中,用3倍于溶胶体积的蒸馏水进行热渗析,水温维持在60℃左右。半小时换一次水,直至渗析液用1%AgNO3溶液检查不出Cl-离子时为止。